原標題: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穩固 我國發明專利占比進一步提升

2014年,我國知識產權創造再創佳績——發明專利申請量92.8萬件,同比增長12.5%,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
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李克強總理也在講話中強調,要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經濟增長新動力。知識產權被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成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因素。
過去的一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增速放緩。但是發明專利的增長卻依然保持較好的勢頭,并呈現出“數量平穩增長,機構明顯優化”的特征。作為創新驅動和提質增效的重要參考指標,這是積極的變化,也是重要的信號。
發明專利占比進一步提升
在這一張張排行榜中,我們可以看到,企業、科研單位、高校等各個創新“代表隊”紛紛交上了不錯的成績單。一年來,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再獲提升,區域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對于今年的榜單,可以評價為數量平穩增加,質量顯著提高,結構明顯優化。
“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總體來看,知識產權在量上有增加,質上有提高?!眹抑R產權局規劃司司長龔亞麟分析。從重“量”到重“質”,正成為我國知識產權發展的總趨勢。
201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26169件,同比增長14.2%。其中,24007件來自國內,占91.7%,同比增長14.9%;2162件來自國外,同比增長6.7%。去年,PCT國際專利申請超過100件的?。▍^、市)達到18個。其中,廣東申請13332件,居第一位。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分列二至五位,上述五省市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申請總量的85%。這些區域正顯示出知識產權“國際化”特征。
雖然發明專利申請量增幅有所回落,但質量卻明顯提升。截至2014年底,代表較高專利質量指標、體現專利技術和市場價值的國內(不含港澳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66.3萬件。
2014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高于國外來華發明專利擁有量的技術領域有22個,較2013年增加了1個,為電機、電氣裝置、電能技術領域;在所有35個技術領域中,國內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表明我國在占優領域繼續擴大領先優勢,在相對劣勢領域與國外的差距不斷縮小。
國外專利權人在我國有效發明專利所在的重點領域,是市場競爭最激烈的領域。截至2014年底,國外專利權人在華有效發明專利排名靠前的技術領域依次是電機、電氣裝置、電能、計算機技術、音像技術、光學、半導體,除計算機技術領域超過音像技術領域外,其他排名沒有變化。可以看到,國外在華申請排名靠前的技術領域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技術領域,這也是專利相對最為密集,國際競爭最為激烈的技術領域。而這些領域,我國企業也在積極參與競爭,并進行了專利布局。
2014年數據顯示,我國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持續穩固,同時也要看到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龔亞麟分析認為,高校和科研單位集中了大量的科研資源,是推動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2014年,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千件的高校達到17所。從授權來看,2014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中,高校38317件,同比增長15.0%,占23.6%,科研單位13573件,同比增長10.5%,占8.3%,繼續呈現穩定的增長態勢,這些專利中儲存著促進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寶貴資源。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知識產權發展也呈現出“新常態”。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分析認為,其“新”表現在:一是專利數量增長出現新變化,發明專利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二是專利質量和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發明專利占比進一步提升,PCT專利申請穩定增長,向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利申請數量加快增長;三是專利運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專利運營、專利金融、專利池等運用方式多元發展;四是專利保護正在向更高標準邁進,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價值取向逐步確立,知識產權制度變革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當前發明專利呈現四個特點
今年排行榜中數字的變化、曲線的升降,呈現出什么特點?對此,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我國發明專利排行榜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新水平。
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已達到4.9件,比“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提高了1.6件。在我國有效發明專利中,國內專利為70.8萬件,占比接近60%,在數量上比國外來華專利優勢明顯。但值得注意的是,從有效發明專利的平均維持年限看,國內專利為6.0年,而國外來華專利為9.4年;從有效發明專利的說明書頁數和權利要求項數看,國內專利平均為7.3頁和7.8項,國外來華專利平均為18.2頁和17.6項。國內專利與國外來華專利在質量上仍存在不小差距。
二是專利申請結構顯著優化。
2014年受理的專利申請中,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占比分別為39.3%、36.8%和23.9%,較2013年34.7%、37.5%和27.8%的占比,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發明專利占比超過實用新型專利,位居三種專利之首。專利創造重心繼續向技術水平較高的發明專利傾斜,表明我國創新水平不斷提升,發明專利引領創新發展的“龍頭”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企業知識產權創新主體地位持續穩固。
2014年,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申請48.5萬件,占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的60.5%,與上年持平。我國企業獲得發明專利授權9.2萬件,占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的56.4%,較2013年提高1.5個百分點。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自主創新中繼續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國已穩步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四是部分技術領域專利布局有待加強。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分的35個技術領域之中,2014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高于國外來華發明專利擁有量的有22個,但在光學、運輸等領域與國外差距明顯。例如在光學領域,國外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為國內的1.8倍,運輸領域為1.7倍。從35個技術領域中維持10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來看,國外在華專利擁有量是國內的3.0倍,運輸領域達到了7.6倍。因此,我國在部分技術領域的專利布局力度仍待加強。(經濟日報記者 韓 霽)
鏈接:榜單上的新成員
今年的發明專利排行榜單與往年不同的一點在于,增加了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排名,這樣的變化有什么意義?科研機構和高校作為重要的創新力量,又該如何發揮作用?
科研單位和高校大部分都是國家出資成立的??蒲袉挝缓透咝4蟛糠侄际鞘聵I單位。搞創新特別是一些重點領域的創新,還是要依靠這些“國家隊”,他們有實力,基礎好,資金雄厚,有國家大力支持,所以在這方面確實要更加重視。我國2013年開始啟動修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法律強調,對于高校和科研單位來講,不是單純搞開發和創新成果就夠了,搞出創新成果僅僅是一項任務,更重要的是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獲取更多知識產權并借助法律的保護進行很好地運用,把知識產權加以很好地轉化。
對于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一個重要的體現形式是發明專利,國際創新領域的通用語言就是知識產權,而不是各種科技獎勵等。所以現在創新指標、科技成果必須用知識產權,特別是發明專利的形式來加以體現。但根本目的不是搞成專利就好了,而是把專利通過轉化變成生產力,真正推動經濟發展。所以,對于發明專利,不管是申請還是授權,將來還要增加對他們的轉化這方面的考核和評價,把其作為科研單位和高校的一個任務在法律上加以明確,不僅要考核完成多少,還要考核轉化了多少,創造了多少新的生產力。排行榜上增加科研單位和高校是非常必要的,是一個亮點,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落實是完全一致的。(經濟日報記者 韓 霽 杜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