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4日電 在中國經濟大潮中,每個人充其量是一滴水;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他們只是一粒沙。我們雖然無法從紛繁復雜的經濟數據中找到他們的身影,但正是這千千萬萬的個體,構筑起中國經濟大廈。
新華社近來派出多路記者分赴各地調研上半年經濟形勢,在各行各業中采訪到許許多多生動而鮮活的人和事。透過他們,可以看到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與阻力,也能發現蘊藏其中的潛力和活力。
轉型之痛,基層官員白了頭
“轉型不是上嘴唇碰下嘴唇的事情,而是長期艱巨、痛苦的過程。”說這話時,唐山市發改委產業協調處處長卞明江的頭發已經白了一半,而唐山市按國家要求化解鋼鐵產能任務也完成了一半。他苦笑說,如果4000萬噸化解任務全部完成,頭發也要全白了。
2008年,在巨大的市場需求拉動下,唐山鋼鐵產業迅速發展,最終形成了1.5億噸左右的鋼鐵產能。河北省是全國第一產鋼大省,唐山市是河北省第一產鋼大市。
2013年9月,河北省出臺《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決定到2017年削減鋼鐵產能6000萬噸。其中唐山市就被要求削減4000萬噸。
“對于唐山這可以說是‘壯士斷腕’。”卞明江說。
全國化解鋼鐵產能的標準是300立方米以下高爐、轉爐30噸;河北省標準是450立方米、40噸轉爐,唐山是1000立方米、60噸轉爐,“不然完不成任務”。
“2013年底前唐山就把國家政策規定必須淘汰的全部淘汰了。現在要求拆除的,在其他省份甚至是好的項目。”卞明江說,“計劃再整合或搬遷一批。一些企業按照進行優勢整合,一些向沿海和原料集中產區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