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4日電 生活中哪里不方便,哪里就是創業者的靈感所在。
上班能拼車、在家能看病、一條微信登門洗衣、上門烤全羊……滑動指尖,被稱為“網上一代”的我們正享受著來自互聯網無微不至的“呵護”。
為了滿足互聯網受眾日益“任性”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開始“挑燈夜戰”,每個人的創業匯聚成萬眾創新,移動互聯網正爭分奪秒地改造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讓看病像打車一樣方便”
“很多患者都習慣將我們稱為‘滴滴醫生’,我覺得未來看病就應該像打車一樣方便。”這就是“大家醫聯”創始人、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醫師孫宏濤的創業初衷。
孫宏濤通過搭建“體制內醫生集團”多點行醫醫師互助平臺,創建了一種“不辭職也能創業”的醫療新模式,幫助越來越多的醫生敢于跨出體制大門為患者們提供更為便利的醫療。
“‘大家醫聯’增加了我們的陽光收入,也幫助患者減輕了東奔西走的看病負擔,同時也讓我們有機會與各地醫生交流提升,感謝!”孫宏濤剛剛走下手術臺,就收到了一位醫生發來的微信。
“這一模式不僅得到了許多醫生同行的認可,還受到眾多患者的支持。”孫宏濤說,通過搭建“大家醫聯”網上平臺,患者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醫生,而滿足條件的醫生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出診。
在他看來,醫療體制改革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大家醫聯”等體制內醫生創業已經帶動了大批醫生真正實現“多點執業”,偏遠地區的患者在家享受到“北上廣”等地優質醫療資源也將成為現實,未來這一模式還將幫助行進中的醫療改革打開更多跨越體制內外的“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