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北京1月7日電 (孫博洋)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編制好“十三五”規劃意義重大。國家發改委聯合人民日報社、人民網啟動問計求策活動。本次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關注并踴躍建言。
分類來看,“創新發展”最受網友關注,關于創新發展的建言占到建言總數的近60%,其次受網友關注的分別是關于“共享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和“開放發展”的建言。此外,網友還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對于“十三五”規劃編制的建言建議。
從建言內容來看,網友提出的建言涉及經濟改革和發展、環保、教育、社會保障、三農、科技發展等各個方面。以下為網友精彩建言的摘編:
經濟發展:
【扶持制造業“產業聯盟”參與國際競爭和產能合作】
網友“武天佑”建言:為充分應用我國在高鐵、核電、大飛機等產業獲得的成功經驗,實現國家制造業規劃的落實,建議‘十三五“規劃中,國家應引導和扶持具有制造產業示范性和引導作用的“產業聯盟”的建設和發展。制造業“產業聯盟”應以成套設備(系統)及其核心部件制造企業為核心,以技術、產品、服務創新為任務,以資源共享、合作或協作方式融合國際和國內教學科研單位和設計、商務、法律、財務、金融、物流等服務組織,并應用互聯網和“互聯網+”及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實現前沿理論研究、技術和產品創新合作、制造協同、服務眾包、個性化定制等的合作或協作,形成以創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優勢和能力,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和產能合作。
【推進我國東、中、西部協調發展 制定鼓勵東部支援中西部政策】
網友“楊善發”建言:推進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使中部地區真正崛起,西北真正開發起來。關鍵是促進中西部地區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真正發展起來,以奠定其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為此,建議:第一,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東、中部地區重點大學在中西部偏遠地區、革命老區等地開辦分校,吸引中青年教師和學生到這些地區干事創業,分流東部大城市人口、交通、就業等壓力,同時,限制東、中部地區重點大學在東部沿海城市建立新校區;第二,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東、中部地區大型公立醫院在中西部偏遠地區、革命老區等地開辦分院,吸引中青年醫護人員到這些地區服務,分流東部大城市看病就醫、交通等壓力,同時,限制東、中部地區公立醫院在東部沿海城市建立新院區;第三,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東、中部地區文化院團在中西部偏遠地區、革命老區等地開辦分院(團),吸引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到這些地區體驗生活、服務人民。
【迎接“老人潮”發展銀發經濟滿足養老需求】
網友“青島愛國者”建言:據媒體報道,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32億人,占總人口的9.7% ,且每年以1000萬人的速度增加。預計到2053年,中國的老齡人口將達到4.87億,約占總人口的35%。 現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了。第一代實行“獨生子女”夫妻們,已經達到65歲及以上了。如果他們下幾代也是獨生子女,在老夫妻們五代同堂時,也只有九個人。現在國家已經采取新政策,如“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二孩”,就是要改善人口老齡化。中國人口基數大,老人們有養老生活需求,可以產生很大的“銀發經濟”市場。 建議國家敦促各級政府大力建設健康服務業,使健康服務業成為現代服務業中的支柱產業。有數據顯示,美國相關產業占GDP比重超過17% ,其他發達國家一般比重在10%左右而中國該比例只有5%。加大基礎養老設施和護理服務業的投入,因為中國“80后”獨生子女夫妻中有許多人要面對多位老人需要贍養問題,產生很大的家庭壓力和社會負擔。請國家提前做好準備,在“十三五”規劃編制時,將對“銀發經濟”的投入提一下,多為老人們提供養老生活設施與政策,迎接“老人潮”的到來。
【降低專利審批費用 減輕小微企業負擔,鼓勵小微企業創新】
網友“郭宇澄”建言:要推動創新發展,應該降低創新的成本,要鼓勵萬眾創新,先將創新的成本降下來。本人是小微企業,想要申請的發明與技術革新的專利就有十多項,可是算下來申請專利的費用加起來要十幾萬。創新的東西沒申請專利我也不會生產,生產了就給人抄襲了,得不到保護,所以寧愿仿別人的,也不會把完全創新的技術拿出來,拿出來的話,一些大企業就搶著申請了。我覺得,要萬眾創新,最有效的辦法不光是用錢去扶持,而是降低創新的成本。
【發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網友“毛佑斌”建言:中國是一個汽車的生產大國和使用大國,開發新能源汽車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這是好事。特別是發展電動汽車,又成了許多廠家爭相進入的領域。我認為,根椐中國的國情,應該大力發展油電混合動力轎車。其理由:1、油電混合動力轎車技術成熟,油電自動變換,無須駕駛人員操控油電的轉換,易于駕駛;2、油電混合動力節能效果明顯;3、與純電動車比較,不用建設充電樁等公共設施,同時,不用駕駛人員耽心無處充電長時間充電影響行程、用電的續駛里程不足、動力不足等問題;也不用到處建設充電樁。中國幅園遼闊,發展油電混合動力轎車比發展純電動轎車更實際,更符合中國國情。而且,電動車的充電也是在消耗能源。當然,現在油電混合動力轎車也有二點需要改進,一是要借鑒和提升電動車的技術,提高油電混動轎車的電動續航里程。二是要降低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生產和銷售千家萬戶能買得起,用得上的油電混合動力轎車。
環境保護:
【推進節能減排 逐步淘汰柴汽油三輪車發展電動車】
網友“環保”建言:機動三輪車燒柴油,摩托車和老年代步車燒汽油,他們共性點是汽柴油燃燒不完全,排放污染更嚴重,建議逐步淘汰,由電動車代替。同時要加強管理,牌照保險要具備,萬一發生事故,事故雙方都能得到相應賠償。
【應實施嚴格垃圾分類管理,家庭垃圾分類力求簡單,增加垃圾分類人員的收入】
網友“遵義縣第一小學教師”建議: 1、不要只是提倡、建議、教育公民分類垃圾。家庭、小區、單位都要實行最嚴格的垃圾分類管理。每個居民小區和單位必需實行垃圾分類年預付保證金制度和垃圾收集上門服務員(兼分類處理監管員)制度。對不分類丟棄垃圾的人要責令改正,對不改正的直接扣除保證金用于監管員的工資外收入。 2、家庭垃圾分類力求簡單化。家庭設立兩類分裝即可,衛生物品、油污、水漬、廚余、灰渣等歸于廢棄類,其他物品歸于回收類。 3、小區實行回收物品分揀分類公益管理單位。讓從事垃圾回收的人員擔任垃圾回收服務員(分類監督員)和分揀回收員的工作,廢品收入和違規罰款歸其收入;小區還可以以物管員的身份雇傭他們,將管理垃圾分類和回收廢品的收入獎勵給他們。 實行上述政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增加了弱勢群體的就業人數和收入,有利于弱勢群眾的整體脫貧的社會的和諧共處。 在社會中重新定位回收分類垃圾人員的地位——他們是真正的綠色發展的踐行者和主力軍。
社會保障:
【延遲退休與彈性退休相結合】
網友“張維清”建言:延遲退休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只有把他作好作實才有利國家長治久安,所以既要借鑒國際上的做法,更要切合本國實際。我建議多方式并行,即延遲退休與彈性退休相結合,才能做到切實可行利國利民。
【建立國家全民體檢系統 預防重大疾病發生節省醫療開支】
網友“顧焱聰”建言:老百姓有句話:大病一場,回到解放前。因病致貧成為中國家庭走向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在環境因素,食品安全因素,人們生活習慣導致癌癥年輕化,而一個家庭如果青壯年出現大病,將給家庭造成很大的壓力,也給社會造成很大的壓力。本人建議:第一,全民健康體檢常態化體系的建設,國家醫療保險應該拿出一部分錢來,建立全民身體體檢常態化,預防腫瘤的體檢常態化,尤其是對一些可能誘發大病的群體(如乙肝誘發肝癌,鼻炎誘發鼻炎癌等),把大病預防提前到疾病發生之前,進行干預治療,這樣可以減少大病的發生,也占用很少的醫療費用和資源。一個人如果得了大病,住院的費用是比之前體檢,預防的費用加起來的總和還要高很多倍,而這些都是有很大部分通過醫療保險來報銷的。如果一個青壯年通過定期體檢,提前預防,其一生沒有出現大病(尤其是惡性腫瘤等重大病),那么就可以為國家省下了很多錢,同時,由于青壯年身體健康,正常工作,其又為國家創造了很多很多的財富,那么,這就是雙倍的效益。第二,全民慢性病的免費檢測,治療費用減免或者優惠。其意義相當于第一條,因為很多慢性病都有可能導致大病。
三農:
【推進“三農”發展與城鄉協調發展】
網友“武天佑”建言:“三農”發展與城鄉發展的協調、協同政策建議: 第一,引導和鼓勵社會積極建設農業生產與服務組織法人實體,以利政府扶持資金、社會投資與融資等對“三農”的投資體系的建設。 第二,建設“三農”生產與服務人力資源薪酬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以利農業專業技術人力資源的留存和隊伍發展。 第三,積極探索農村鄉鎮、村級基層管理干部隊伍的聘用和與農村基層綜合發展考核指標體系的建設,以及收入和福利與農村基層隊伍綜合發展指標考核結果掛鉤的評定體系。第四,積極從建設“三農”生產與服務實體經濟從業人員中選拔、選聘優秀人才進入農村基層(縣、鄉、村)政府公務員隊伍的體制和辦法。
【對占用土地卻不從事生產,致土地荒廢的應收回使用。】
網友“江河” 建議: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第一,確保農業生產土地不被占用和荒廢,禁止非國家需建工程項目占用農業生產土地。準許農村承包地流轉、租用給愿意從事農業種養殖的單位和個人,其流轉、租用土地只限于農業種養殖項目,嚴禁挪作他用。第二,加大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扶持、補貼。政府應投資對農業生產發展的建設,興修水利、道路、蓄水池,對農業生產的項目的補貼實行誰生產、補貼誰,未生產、不補貼。占用土地不生產,致土地荒廢的應收回,轉租給愿從事種養殖的人群。第三,加大對農業科技種養殖的支持,農業科技人員應分片、定點、定責、對農業科技生產進行宣傳、指導,對工作踏實、有貢獻的農業科技人員應予獎勵。第四,推廣農業機械化,研發適應山區耕種的小型農業機械。
【在農村建電腦手機查詢終端,讓每個貧困戶都能查詢到自己的扶貧款信息】
網友“麥作民”說:我是一名銀行職員,老家是河南農村,我建議:在每個貧困農村村部建立電腦查詢終端,或手機APP查詢,對中央扶貧款在網站公開信息,每個貧困戶都能查詢到自己的扶貧款信息,真正實現精準扶貧。
教育:
【教育應該多元化覆蓋全年齡段】
網友“郝麥收”建言:教育不該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應當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我建議我國的教育應當是“八股道上跑的車”: 一是,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一些重點大學要回復精英教育,培養世界性人才。 二是,技術教育。這是大學的基礎。就像天津中德技術大學一樣,培養高等的實用人才。三是,網絡教育,網絡教育包羅萬象。四是成人教育,形式更多樣,有學歷教育,有能力教育。五是華齡教育(華齡包含老年、耄年、期年),把現在的老年大學改成華齡大學。辦學指導思想從“逗你玩”變成“幫你創”。六是,師徒私授教育,這是中國的民間特色教育,當然是萬紫千紅。七是,家淵教育,就是家庭內上一代對下一代口傳身教的教育。八是,自學教育,當人掌握一定文字能力后,邊工作邊自己學,靠自學成人成才。這個“八”是多的意思,還有許多別的教育方式。但目的就一個——成長、成人、成才、成功。
【理順職業教育管理體系,改變條塊分割】
網友“杜克生”建議:關于職業技術教育問題:現在仍然是教育局管理一塊——職業中專、職業高中、高職;人社局管理一塊——技工院校。條塊分割,國家的管理難度大,也增加了國家的本學成本,很難協調發展。希望國家能夠理順職業教育管理體系,即招生、教育與教學、畢業證書等統一由教育局管理,職業資格證書統一由人社局考試頒發。就業采取政府引導、學校推薦、個人擇業等多種方式相結合。
【多建學校解決入學難入園難】
網友“高一一”建議:應加大教育投資。城鎮化在加快,農村人口涌入城鎮,子女要在縣城上學。不是孩子多了,而是學校建設少了。其他方面國家投資那么多,學校建設投資少。農村原有學校較原先減少五分之四,附近十幾個村才有一所小學。解決入學難入園難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多建學校。多建學校對政府來說雖然沒有眼前收益,但是他是百年收益。 建議;在全面二孩順民心合民意大好時機,加大學校建設投入,從根本上解決兩難。
… …
目前,活動仍在進行當中,歡迎廣大網友積極參與建言活動,繼續為“十三五”規劃編制獻計獻策!
活動網址:
http://finance.people/GB/8215/392239/400275/400284/index.html
- 2016:中國“十三五”開局之年
- 權威訪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十三五”稅改鎖定六大稅種 小微企業減稅有望常態化
- 供給側改革實惠:海外搶購將成過去 看病難問題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