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0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記者發布會上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記者 史麗 攝
⊙本報兩會報道組
科技部部長萬鋼昨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科技部要繼續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談及具體方案,萬鋼表示,首先將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為引導來構建我國的先發優勢,培育持續創新能力;其次,要構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創新創業服務網絡;再次,建設現代化的產業技術體系;最后則是要繼續深化改革,提升創新能力。
萬鋼指出,“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具體表現在基礎研究捷報頻傳,杰出人才、重大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創新支撐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產能、新的動能;戰略高技術更加貼近民生,進入市場;區域創新更加活躍,形成了創新創業的生態;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深入推進。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突出強調,“到2020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萬鋼直言,要達到這一目標,應清醒地看到現存的諸多短板:重點產業的轉型不夠快,原創能力較弱,一些創新政策還沒有落實到位,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理念、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萬鋼同樣著重談到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他強調,這不僅僅是中央財政投入,還是全社會,特別是企業的投入。據其介紹,2015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14000億元,其中企業支出超過77%,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可以反映企業已經牽頭一些重大項目,企業投入的增加也反映了政策的落實情況。”萬鋼指出,研發經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政策都在引導促進企業更加關注前端研發,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開展研發,以滿足市場更新更高的需求。
此外,企業投入的增加也推動區域創新。據萬鋼介紹,目前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46個國家高新區已成為區域創新創業的核心載體,去年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快速增長,反映了研發投入效益的提高。
“由于企業加大了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政府資金就可以更多轉移到基礎前沿、社會公益以及航空航天、深潛等這些重點領域上,為國家長遠的創新能力建設作出貢獻。”萬鋼表示。
談及軍民融合時,萬鋼坦言,當前,軍民融合確實存在協調不夠、連通不夠的問題。未來科技部會在高技術領域統籌布局、共同謀劃,并加強相互參與力度。同時,也將從科研設施的互通互用來促進軍民融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未來的人才培養要圍繞軍民融合展開。
“科學的探索實際上沒有軍用、民用之分,而是用在什么地方,怎么樣使它更好地發揮效率,這是我們要考慮的事。”萬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