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固原9月15日電 (記者 李佩珊)“在家門口采菌菇,既能照顧孩子,又能掙到錢,兩不誤了。”9月15日,在寧夏固原市涇源縣照明村菌菇園,村民馬希霞一邊采摘菌菇,一邊笑著算起“幸福賬”。在涇源,像她這樣靠菌菇產業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村民已超3500人,小小的菌菇正成為閩寧協作賦能鄉村振興、帶動增收的“致富傘”。
村民采摘成熟的蘑菇。 吳文春 攝涇源菌菇產業的崛起,離不開閩寧協作的精準“輸血”與產業根基的持續夯實。作為閩寧協作重點產業,當地不僅引進閩籍企業扎根,更用足閩寧資金完善產業鏈條。
2021年,閩籍企業皇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扎根涇源,轉型菌菇產業,如今年產值達500-600萬元,常年帶動60-80人穩定就業。2024年,在廈門掛職干部推動下,寧夏菇源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落戶涇源,建成5個菌菇種植基地,高峰期單日用工超600人,普通工人日均收入120元。2025年,涇源縣再投795萬元閩寧資金,支持建設150棟菌菇大棚,同步配套給排水網、智能化冷庫等基礎設施,為產業規模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如今,菌菇產業躋身涇源縣域主導產業。
產業長效發展,機制創新是關鍵。據悉,涇源縣創新推出“企業+村集體+農戶”“村村聯營+多元銷售+托管服務”“專班推進+訂單種植+分層帶動”三類聯農帶農模式,成立工作專班并出臺獎補政策,讓不同條件的農戶都能共享紅利。
在香水鎮,“村村聯營”整合650余畝土地、400余萬元資金,建成食用菌交易中心等設施,形成閉環運營。58歲的拜春花術后在木耳園務工,日均收入80元解了生活難題。而另一位村民惠國強則靠兩個小菌棚和6000元補貼,已賣出菌菇8000元,還計劃明年擴大規模。
銷售端的“多點開花”,更讓村民沒了“賣菇難”的顧慮。涇源縣支持企業在廈門建設農特產品展銷館,出臺“以獎代補”政策鼓勵本地采購,同時推動企業開拓河南、山東等地市場,在福建建立多個代銷點。此外,村集體和農戶購買菌棒時可簽訂回購包銷協議,徹底打通產銷“最后一公里”。
2025年,涇源縣通過菌菇產業帶動近3000戶群眾融入全產業鏈,1780戶農戶直接種植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670戶弱勞力、無勞力戶依托托管種植戶均年增收約3200元。從閩寧資金注入到產業集群成型,從多元機制搭建到百姓穩定增收,涇源的“小菌菇”正持續撐起“大民生”,讓閩寧協作的紅利源源不斷轉化為群眾的幸福指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