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劍指外企”只是表象,其根本在于規范我國“不充分”市場經濟中產生的亂象,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性
- 劉國強
7月以來,中國政府有關部門針對境外企業進行反壟斷調查的消息接踵而至。高通、微軟、奔馳、奧迪等在通信、科技、汽車領域幾成一方霸主的外資公司,目前正身處反壟斷風暴中心。一些境外機構和媒體認為中國政府此舉借專為打壓外企,以保護國有品牌。筆者認為,從一般意義上說,反壟斷不應存在身份歧視,而應以規范市場為立足點,以客觀、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其商業行為,對國企、外企、私企都要一碗水端平。
從現實環境來看,則不必諱言,針對外企進行反壟斷調查是合理的。
首先,外企品牌可以憑借在資金、技術、渠道、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優勢,取得市場支配地位,進而采取諸如收取歧視性的高價、搭售、拒絕交易、聯合抵制等壟斷性商業措施。
其次,我國長期實行的招商引資政策,給予了外資企業許多不符合市場公平原則的優惠,跨國公司往往享受超國民待遇,對其監管和約束較為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習慣了對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采取雙重標準。
如果認真分析背后的原因,可以看出,反壟斷“劍指外企”只是表象,其根本在于規范我國“不充分”市場經濟中產生的亂象,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也為我國宏觀經濟的轉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奠定基礎。
這次反壟斷調查也在這方面收到了效果。奧迪最早做出表態,他們已在第一時間采取措施,停止違規做法,并表示將繼續規范其經營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在反壟斷調查之后,這些價格最高可達國際市場四倍的豪車將有明顯的價格回落,而對高得離譜的汽車零配件價格,也有多家企業表示將采取降價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中國汽車消費者的利益。
而從市場規范這個根本點來看,這樣的反壟斷行動雖然聲勢頗大,但仍遠遠不夠,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避免反壟斷成為運動式執法,而應使其成為市場監管的常態,要對企業市場壟斷經營有據可依,并能提前進行約束;二是反壟斷不應只停留在反價格壟斷上,而是應該著眼于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放松行政性保護和干預政策,保障不同性質企業主體的平等競爭;三是轉變反壟斷機制。當前中國反壟斷工作由發改委、商務部、工商總局三個部委負責,機構龐雜,難以協調統一,也使反壟斷的行政執法色彩十分突出,而司法訴訟卻相對薄弱。
如果我們把“劍指外企”反壟斷視為中國市場走向規范的信號,那么,我們后面確實有太多的機會,來證明這一切確實與“排外”無關。
(作者系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