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警惕地方政府通過賣資產“甩包袱”
七省超25%債務今年底到期
![]() |
| 資料圖片 |
審計署發布的審計結果報告稱,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地方政府債務期限較短,美國市政債期限平均在15年左右,而我國不到5年。2014年、2015年到期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將有4.2萬億元。廈門、北京、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和吉林等地債務剩余期限較短,2014年底到期的債務占比超過了25%,短期償債壓力劇增。
“實際上,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可以看做是推動本輪改革的一個關鍵因素。”記者了解到,目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四川等過半數省份已經公布了各自的國企改革方案,其中無一例外都包括“推進股權多元化減少國有股份比例”等內容。
記者查閱地方債務審計結果發現,從債務率水平,即債務相對于地方政府綜合財力占比而言,北京居首、重慶次之。北京、重慶、貴州、云南、湖北、上海、吉林的債務壓力最大,總債務率均超過80%,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均超過70%。尤其是北京市,不論是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還是總債務率均居于首位,兩口徑債務率分別高達98.93%和99.86%。而上述城市的國企改革方案中均透露出希望借此緩解債務壓力的意圖。
作為全國范圍內償債壓力第二大的重慶市,其公布的方案顯示,一方面,大多數競爭類國有集團及所屬國有企業,將通過引入增量或轉讓減持的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另一方面,要通過市場手段,加快處理閑置、低效、無效及不良資產。方案中還將把25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110個項目推向社會,推動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重慶市還將在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公共領域推出一批重點項目,并引導各類資本進入,緩解一直以來地方舉債投入較大的困境。
對此,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一些地方國有企業,如果自己運行效率不佳,而且市場有人愿意進入,正好可以引進社會資本,通過資產交易、合作等方式,把民營資本引進來,這有利于搞活地方國企,也可以把政府的資金置換出來。”趙全厚認為,這種做法既能緩解地方債務壓力,也能通過新的投資增加地方政府財力。“我覺得這種方式應該鼓勵,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他表示。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今年年初,弘毅投資以總價近18億元受讓城投控股大股東上海城投總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29875.24萬股股份獲批。格力電器、格力地產兩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珠海市國資委將不超過格力集團49%的股權通過公開掛牌轉讓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6月17日,四川國資委批準旗下的四川富潤企業重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商業集團率先進行國資國企改革,非公有制持股比例在30%至49%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