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2月9日電 (記者 張曉赫) 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呼之欲出,而三地做出的探索早已先行一步。日前,北京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公布的年度數據顯示,其搭建的“京津冀產權市場發展聯盟”、旅游資源交易統一平臺、京冀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均等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與成果。
在2014年產權市場并購交易的火爆行情下,旅游資源成了京津冀三地率先完成統一交易平臺的突破口。2014年5月和8月,北交所設立的“北京旅游資源交易平臺”分別與河北省旅游局和天津市旅游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旅游項目也陸續進入旅游平臺進行掛牌和交易。“北京旅游資源交易平臺”自2013年成立以來,共發布項目242個,項目金額533億元;成交項目53個,成交金額20億元。
這期間,由北京產權交易所、天津產權交易中心、河北省產權交易中心聯合發起的“京津冀產權市場發展聯盟”也于7月在京成立。同期上線的“京津冀產權市場發展聯盟信息聯合披露平臺”在不足半年的時間里,就實現了聯合發布三地產權交易、資產轉讓等各類項目2000余項。在公布信息之余,北交所人士表示,未來還將依托聯盟在投資人共享、會員共享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并探索要素市場平臺股權方面的合作。
如何才能不讓京津冀協同發展不走以往污染轉移、擴散的老路子,在新的語境下,三地協同發展中需要面對的環境治理,特別是治霾也就成了備受關注的焦點。減排就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方法。2014年12月,京冀兩地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明確要建立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體系構架,利用北京現有基礎和政策體系推動市場建設。在這一背書下,2014年12月30日,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潮灤源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在北京環境交易所掛牌交易,當日成功交易3450噸,成交額達13萬元以上,成為首單成交的京冀跨區域碳匯項目。
在業內人士看來,該項目的成交,進一步豐富了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產品、拓寬重點排放單位履約渠道,也是北京市利用市場手段,推動跨區域生態環境建設與生態補償的一項重要機制創新和具體實踐。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逐步建立三地統一的企業產權、知識產權、林權礦權等市場化流轉制度,推動制定跨區域的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的政策措施,促進金融、旅游等資源共享,加快區域市場一體化進程”,這也與北交所當前的探索不謀而合。
此外,新常態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通過產權市場的并購重組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北交所的年報同時顯示,2014年全年,北交所共成交各類項目39111項,同比增長28.02%;年度交易規模再次突破萬億元,達10920.11億元,同比增長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