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昱
1月7日,山西、浙江、深圳等地稅務部門公布了3起騙享稅費優惠的違法案件。涉案企業分別采取虛報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利用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政策虛開增值稅發票以及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虛開增值稅發票等手段,惡意騙享稅費優惠,最終都被依法查處。再次警示,各類經營主體都應嚴守稅法,莫存僥幸。
打擊騙享稅費優惠違法行為
維護稅收公平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實施了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比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意在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推動科技進步;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政策,是為了減輕小微企業的經營負擔,助力其在市場中穩健成長;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主要是促進軟件產業發展、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卻瞄準這些政策紅利,通過虛開發票、虛假申報等手段騙取稅收優惠,破壞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
“違規享受或者騙享稅費優惠的行為對于市場經濟秩序是一種嚴重破壞。”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就拿研發費加計扣除這項政策來講,違規享受政策企業通過不正當手段減少納稅金額,獲得了相較于依法納稅企業的不公平競爭優勢,以低價策略搶占市場份額。這不僅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也打擊了誠信納稅企業進行研發創新的積極性,長此以往,會使整個市場的資源配置被扭曲,阻礙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張依群表示,依法依規打擊騙享稅費優惠政策等違法行為,有利于保護和支持守法經營主體發展,特別是保障依法誠信、合規經營的納稅人充分享受稅費優惠政策紅利,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是對守法經營主體的最大支持和最好服務,也是維護稅收公平的應有之義。
相關專家指出,稅收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對于保障改善民生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基礎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納稅人在享受政府公共服務和改革發展紅利的同時,應樹立依法誠信納稅、合法合規經營的理念,積極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不能心存僥幸,更不能觸碰法律紅線。
勿信各類“節稅秘笈”
堅守法律底線
記者注意到,從浙江稅務部門通報的案情來看,企業財務人員因為聽信了網絡視頻平臺部分主播、博主介紹的違法稅收籌劃方案,才通過注冊小規模納稅人,利用稅收優惠政策,虛開普通發票虛列企業成本來進行偷稅,最終被稅務機關立案檢查,并被依法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處以相應罰款。
“各類經營主體務必保持高度警惕,切不可輕信那些未經認證、來路不明的所謂‘節稅秘笈’。”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宋向清表示,這些“節稅秘笈”往往打著誘人的幌子,聲稱能夠幫助企業或個人大幅降低稅負,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但實際上,他們大多是基于對稅收政策的片面理解、歪曲解讀甚至是惡意篡改而炮制出來的虛假方法,缺乏法律依據和合理支撐。稅務機關將這些典型違法案件予以曝光,有利于糾正極少數納稅人的錯誤觀念。
相關財稅專家提醒,納稅人應遠離那些不靠譜的“節稅秘笈”,自覺抵制在社交網絡平臺上傳播非官方稅收信息的行為,始終堅守法律底線,如實申報應稅收入、準確計算應納稅額、按時足額繳納稅款,通過合法合規的途徑實現自身的穩健發展。
廣大經營主體
理應依法納稅、合規經營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無論是企業經營者還是其他自然人,在享受國家發展紅利的同時,都應該自覺履行誠信納稅義務,這也有利于市場主體自身的長遠健康發展。
“依法納稅、合規經營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保障,這不僅是市場主體應遵循的基本準則,更是其履行社會責任、贏得市場尊重與信任的關鍵所在。”張依群表示。
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于曉明認為,經營主體試圖逃避納稅義務是得不償失的。這或許能在短期內獲取非法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必將遭受法律處罰以及市場聲譽的嚴重損害。一旦因稅務違法或經營違規行為被查處,企業不僅將面臨罰款、補繳稅款以及滯納金等處罰,還會導致企業信用評級下降、融資渠道受阻、業務合作中斷等,損害企業的長期發展。對于企業經營者而言,也可能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嚴重的將面臨刑事處罰,給自身帶來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各類經營主體要積極主動學法知法守法,增強合規經營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養成依法納稅的自覺性,建立完善的稅務管理制度并有效執行,為企業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宋向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