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8日電(奚金燕 陳勇 張書雅)在浙江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新質生產力蓬勃興起,助力一系列重大交通項目順利投運,為浙江交通建設注入了強大的動能。
2024年11月,在浙江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浙江交通集團所屬浙江數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智交院”)牽頭完成的《大跨徑多塔懸實施,提升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品質和效率,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推動區索橋纜鞍抗滑理論、設計方法與智能建造關鍵技術》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甌江北口大橋登上國家郵票。數智交院 供圖據悉,該項目依托甬莞高速(甬臺溫高速復線)溫州甌江北口大橋工程,以突破寬闊海域橋梁建設難題為目標,緊密圍繞大跨徑多塔懸索橋纜鞍滑移關鍵問題、結構設計關鍵方法及智能建造關鍵裝備開展研究,歷經十余年取得成果,成為浙江繼杭州灣跨海大橋之后第二次登上國家郵票的現代橋梁建筑。
世界首座三塔四跨雙層鋼桁梁懸索橋、世界首例多塔連跨懸索橋大剛度混凝土中塔、世界首座強潮河口深厚淤泥質黏土超大型沉井基礎……除大橋使用者和管理者“點贊”,甌江北口大橋也因為多項世界級的首創科技和工藝,獲得行業專家們的肯定。項目授權發明專利15項,出版專著1本,創新成果142項,國際領先技術認證6項,陸續收獲NCE國際橋梁大獎(NCE Bridges Awards)、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浙江省建設工程錢江杯(優質工程)等榮譽。
NCE國際橋梁大獎在橋梁工程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認可度,它給予溫州甌江北口大橋高度評價:打破了懸索橋設計創新的壁壘,是未來橋梁設計和建造的標桿。
在項目技術主創——浙江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數智交院副總經理王昌將眼里,甌江北口大橋最大魅力則來源于江中央的這座“中塔”:它不但是科技創新的點睛之筆,還將成為跨越更寬闊海洋的利器,實現橋梁工程師的夢想。
“懸索橋是跨越能力最強的橋型,目前我國雙塔懸索橋的記錄是2300米,如果要實現如瓊州海峽等更長跨越,單純靠增大跨徑恐怕不是出路,就要考慮多塔懸索橋方案。”王昌將介紹。
在甌江北口大橋建設之前,技術儲備難以滿足超寬海域陸路交通需求,原因在于多塔懸索橋的“中塔效應”:若剛度大,橋塔與主纜容易變形協調,導致結構失效;剛度小,其抗風性能無法應對海域惡劣風環境。
對此,數智交院甌江北口大橋設計團隊經過十余年研究,創新“高摩擦型索鞍+活載錨碇”等設計方法,突破以往認為的懸索橋結構偏柔、塔數難以突破3座這一核心難題,為世界各國核心交通要道提供了更為經濟有效的橋梁方案。
一座橋亦是一條經濟紐帶,帶動車流、物流、資金流的加速流轉,大橋的貫通完善了溫州機場、樂清灣、狀元岙港區等交通樞紐的集疏通道,提升海港空港輻射能級,助力甬舟溫臺臨港產業帶建設駛入“快車道”。
相關數據統計,自通車以來,甌江北口大橋承載了巨大的交通流量,黃華、靈昆、機場三大收費站的貨車流量分別同比增長276%、228%、110%,目前上層日斷面流量約25000輛,下層日斷面流量約15000輛。
溫州甌江北口大橋。數智交院 供圖江水為墨,此間青綠。通車兩年多來,甌江北口大橋不僅極大方便兩岸往來,也因其自身高顏值,成為甌江口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我拍全大橋的春夏秋冬,光這個拍攝機位我就來了幾十次了。”家住溫州靈昆島的攝影師洪東岳一聊起甌江北口大橋就“兩眼放光”。
截至目前,甌江北口大橋總車流量達2086萬輛,為提升海港空港輻射能級,加速浙江海洋經濟建設駛入“快車道”,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貢獻力量。
在浙江交通建設的浪潮中,新質生產力猶如一股強勁的東風,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與活力。未來,隨著更多創新技術的應用和智能化場景的拓展,浙江交通建設將不斷邁上新的臺階,為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