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雨萌
1月9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年來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2020年1月份,第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同年10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為雙城經濟圈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陳亞軍表示,五年來,雙城經濟圈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從經濟總量看,五年前,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不足6.3萬億元,2024年預計增長到8.6萬億元,五年邁上了兩個萬億元級的臺階,占全國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從產業體系看,兩地共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特色消費品等四大萬億級的產業集群,汽車產量、電子信息產值占全國的1/10以上。
陳亞軍稱,2025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收官之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組織開展規劃實施進展總結評估,推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同時,將結合國家“十五五”規劃編制,適時啟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十五五”實施方案起草工作,謀劃一批戰略任務、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全力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再上新臺階。
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據四川省副省長李文清介紹,近年來,川渝兩地聚焦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特色消費品等重點產業,在產業配套、平臺建設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川渝造”成為中國制造響當當的名片。
從電子信息產業來看,近年來,兩省市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加快補鏈強鏈,成渝地區一躍成為全球前十電子信息制造業聚集地。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萬臺筆記本電腦、超1億臺智能手機都出自川渝。從汽車制造產業來看,重慶在整車制造方面優勢明顯,四川在動力電池和清潔能源配套方面競爭力較強,雙方共建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以建設“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作為牽引,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基地,已匯聚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超2000家,全國每七臺汽車有一臺產自川渝、超過五分之一的動力電池實現“川渝造”。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主攻方向,推動重點產業‘建圈強鏈’,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核技術應用等未來產業,為提升成渝地區的經濟總量、發展質量、全局份量提供有力支撐。”李文清說。
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曹俊杰表示,下一步,雙方將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周年為新的起點,聚焦交通、產業、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務五大共建領域,加快成渝直聯直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推動產業跨區域建圈強鏈,推進科創資源共享共用,共促金融改革措施同等適用,不斷提升公共服務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增強兩地市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雙核輻射力、帶動力,為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