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措并舉破解企業“算不起”困境
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網站消息,8月22日起,經開區2025年上半年算力券開始申報,申報時間至9月12日。記者注意到,不止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年以來,不少地方都在加大對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發展的支持,其中,發放算力券、語料券等獎補機制是重要的舉措之一。
比如,8月21日,《成都市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高地若干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發布,自9月18日起施行,其中明確“優化算力供給”,鼓勵優質算力普惠供給,每年發放不超過1億元算力券,用于支持算力服務機構為算力需求方提供高質量算力服務。
同時,《若干政策》明確“鼓勵使用模型”,鼓勵企業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對企業通過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調用、云化部署等方式使用模型的,按不超過年度模型使用費用的30%,給予最高100萬元補貼。
再如,8月9日,《河南省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發布,明確“強化算力供給服務”,提出建立以算力券為核心的算力平臺運營結算分擔機制,每年發放總規模不超過5000萬元的算力券。
還如,7月28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的《上海市進一步擴大人工智能應用的若干措施》明確“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擴大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支持采購高質量語料”等,對應提出發放6億元算力券、發放3億元模型券、發放1億元語料券等。
“各地出臺算力券、語料券等獎補機制,是破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關鍵痛點的必要之舉。”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類產業核心成本集中在算力、數據和模型訓練上,中小企業往往因高昂成本被擋在門外。算力券可直接降低企業使用智能算力的門檻,讓初創團隊也能用上頂級算力資源;語料券則解決數據獲取難題——高質量語料是訓練大模型的“糧食”,政策支持企業采購高質量語料,避免因數據短缺導致模型“營養不良”。
“人工智能產業具有高投入、長周期的特點,尤其在算力、數據和模型訓練環節成本高昂。算力券可顯著降低企業研發成本,使中小企業也能參與前沿技術探索,破解企業‘算不起’困境。”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各地出臺各類算力券、語料券等獎補機制,對當前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僅有利于破解產業發展核心瓶頸,降低技術研發門檻,激活創新動能,而且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要素利用率,并加速技術落地,培育更加先進和適配的產業生態。
除算力券、語料券等獎補機制外,記者注意到,各地政策也紛紛從金融角度提出對人工智能產業的支持舉措。
例如,前述河南出臺的《政策措施》就提出“開展多元投融資服務”,設立總規模30億元的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壯大耐心資本,探索投補聯動、投貸聯動等支持機制,滿足人工智能企業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融資需求。依托金融會客廳、小微企業融資對接等機制,引導和組織金融機構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特色化、專業化、常態化金融產品和服務。
再如,成都推出的《若干政策》強化金融支持,對于獲得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的企業給予獎勵。
朱克力認為,完善投融資生態是高效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發力方向之一,人工智能產業基金要更注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同時探索“算力折股”“數據入股”等創新模式,讓資源變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