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任妍、焦磊)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是連接創新與產業的關鍵紐帶,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面對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要求,推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與保護體系、運用體系形成協同聯動,加強重點領域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造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新場景,備受業界關注。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分論壇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楊帆表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作為知識產權全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應當充分發揮公共服務在優化資源配置、激勵創新和賦能產業等方面的功能,為社會公眾和創新主體提供普惠均等、精準可及的匹配性服務。
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為服務各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京市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蔡鑫介紹,北京以“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統一標準、統一窗口”為指引,構建“1+17+N”多層級公共服務體系(“1”為市級公共服務中心,“17”為區級中心,“N”為111家工作站),實現普惠下沉、資源整合、響應高效的服務格局。下一步,北京市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工作將從持續深化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動AI賦能、加強基層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加強重點領域非基本公共服務4個方面持續發力,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高效、便捷的服務。
針對線上侵權取證難、跨區域維權成本高、調解協議執行難等問題,福建省漳州市知識產權局局長黃慶華介紹,漳州推出“益企證”零成本取證存證平臺,建立跨19省56地市的協同維權網絡,深化知識產權部門與法院協調聯動,促使企業維權流程與時間較傳統模式大幅壓縮。該機制成效顯著,已經被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優秀營商環境先進經驗向全國推廣。
當前,各地持續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為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專利中心主任賈曉輝介紹,中國移動以服務自身到普惠產業為路徑,通過發起信息通信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推動中國企業主導國際專利池規則制定,搭建“魯班橋”成果轉化平臺促成技術對接,推動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等方式,服務中小企業與科研院所創新。
西北工業大學圖書館館長張盛兵介紹,西北工業大學以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等改革為制度基礎,構建了貫穿科技成果全周期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該體系通過“學科服務+知識產權”雙軌模式,深度嵌入科研團隊,為其提供專利導航、高價值專利培育等服務,并成功支持多個項目實現軍民轉化和產業化。
廣州實驗室成果轉化部部長梁萍聚焦生物醫藥領域,介紹了實驗室推動科研項目全過程知識產權管理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的經驗做法。實驗室從立項前技術查新、立項時權屬約定,到執行中專利挖掘、結題后實現轉化,全流程把控專利質量,其發明專利授權率高達94.8%,為專利轉化運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江西省吉安市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部長王靜介紹,吉安針對中小企業集中、資源有限的現狀,由政府搭臺建立一個服務總樞紐,聚焦供需雙輪驅動深度整合各類資源,并形成企業需求、服務資源和供需匹配三張清單,進而開展供需精準匹配。該模式為同類中小城市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公共服務新路徑。
在打造數字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主題環節,國家知識產權局與知識產權出版社代表,分別從國家平臺建設與行業轉型視角,闡述了知識產權服務數字化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