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杜燕飛)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發布消息,全球最大的“華龍一號”核電基地——漳州核電2號機組22日首次并網成功,開始向電網送電。后續,該機組將進一步驗證機組性能,確保滿足商業運行條件。
至此,“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一期工程兩臺機組全部并網發電,年發電量預計可達200億度,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600萬噸,相當于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超600萬噸,助力國家能源結構優化和“雙碳”目標實現。
漳州核電2號機組并網發電。受訪者供圖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是當前核電建設的主力堆型。漳州核電是“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始發地,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截至目前,漳州核電1號機組已安全穩定發電超88億度,2號機組預計在年內投入商運,3、4號機組處于土建安裝階段,5、6號機組正在推進前期工作。
“該基地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提供超600億度的清潔電能,據估算將滿足福建南部地區廈門市、漳州市用電總和的75%,改善福建省‘北電南送’的電力格局。”漳州核電相關負責人說。
“從‘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到批量化工程,漳州核電1號和2號機組反應堆功率提升了4.4%,相當于1年多發4.4億度電;1號機組首次換料周期達到了442天,運維成本進一步降低。”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總工程師、“華龍一號”批量化總設計師崔懷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華龍一號”批量化工程也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5400多家企業共同成長,反應堆壓力容器等主設備的制造工藝和原材料得到了國產化驗證,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安全級DCS“龍鱗”系統等成功實現應用,進一步提升了核電產業鏈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