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昱
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最新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5年10月份,我國新質生產力持續培育壯大,高端制造、創新產業、數實融合三大領域均呈現穩健增長態勢,為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新活力。
“增值稅發票數據印證了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已進入加速期。”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創新產業加快發展。10月份,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6%,延續兩位數較快增長。其中,高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6.1%;高技術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1%,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行動加快落地,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無人機制造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2.5%、41.7%和38.4%。
高端制造持續發力。10月份,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3%,今年以來持續高于制造業平均水平,占制造業比重已近半。其中,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船舶及相關裝置制造業、電池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0.1%、24.4%和27.2%,展現較強發展勁頭。
數實融合不斷突破。10月份,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5%,全國企業采購數字技術金額同比增長9.6%,反映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持續推進。其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0.2%和13.1%;數字消費拉動作用明顯,數字內容與媒體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2%。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朱青認為,10月份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的稅收數據,直觀展現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成效。尤其是“人工智能+”行動帶動前沿產業持續增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且可持續的動力,彰顯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堅實基礎與廣闊空間。
“增值稅發票數據充分展示了我國新質生產力持續發展壯大的良好態勢。”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朱華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發展不僅體現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上,更體現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上。
記者注意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續加大。
比如,應用場景的創新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抓手。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提出很多創新性政策措施,為各方共同參與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了重要機遇。
地方也從多維度提供支持。比如,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創新浙江土地資源要素保障 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自10月1日起實施。《通知》針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以及其他順應新趨勢的產業創新土地資源要素保障舉措。其最大特色是基于新質生產力在功能配比、開發強度、空間形態等方面的需求,圍繞土地的混合利用、空間復合利用等創新空間供給機制。
展望后續,朱華雷認為,各地可以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性改造和升級,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使傳統產業也煥發出新活力;還可以根據地方產業優勢,推動上下游協同配套,發展“鏈主+配套”模式,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
宋向清建議,地方可以設立新質生產力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創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和重大產業項目;還可以打造新質生產力示范引領工程,每年培育一批標桿企業和示范園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