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主營業務在中國,因此在今后的國際化進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包括要適應國際競爭、國際法律等的約束
就在幾年前,人們還在猜測,未來誰會代表中國企業走向世界舞臺,是具有國企背景的壟斷行業,還是發展迅猛的互聯網企業?19日晚間,阿里巴巴成功在美國紐交所正式掛牌交易,首個交易日即受到追捧上漲。來自全球的投資者究竟在阿里巴巴身上看到了怎樣的未來?
上市首日大漲38%
經歷了漫長的詢價過程后,阿里巴巴19日在美國紐交所以92.7美元開盤,股票代碼為“BABA”,首個交易日以93.89美元報收,較發行價上漲38.07%,當日的市值已高達2314億美元,以驚艷的表現成就美國史上融資規模最大的IPO。
阿里巴巴首秀遠比市場預料的更為火爆,阿里巴巴受到美國投資者看好的主要依據之一,是阿里巴巴近日公布的2季度財報。未來資產環球投資聯席首席投資官RahulChadha表示,通過財報看到,阿里巴巴已經有一套強大的運營和管理模式,它的毛利率為75%,運營利潤率接近55%。但接下去5-7年,一個關鍵問題是管理層要到亞洲其他國家去找類似的市場機會,或者是去亞洲以外的其他國家。繞道海外上市的“尷尬”
隨著阿里巴巴在美成功上市,再次引發了投資者對國內資本市場制度的熱議。一家中國互聯網巨頭,如何與國內投資者失之交臂?
“由于A股市場種種限制,近年來,多家國內互聯網高科技類企業被迫海外上市。”華鑫證券投資總監仇彥英的這句話,正是道出了中國概念股紛紛海外上市的“尷尬”現實。
根據我國現行證券法規定,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應當符合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公司法則將調整對象明確設定為“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這正是注冊于海外的阿里巴巴集團,不得不因其“外資企業”的身份與A股市場失之交臂的最直接原因。
另外,如果按照A股IPO相關標準,擬上市公司必須在IPO申請之前大規模清理職工持股,將股東人數減縮到200人以內。而據其向美國證交會提交的文件顯示,阿里巴巴現有員工和前員工共持有26.7%的股權。很顯然,對于阿里巴巴而言,這一條也不可能做的到。
在業內分析師看來,國內資本市場制度的設計缺乏必要的彈性,A股上市發行條件“苛刻”。面對阿里巴巴等企業海外上市的選擇,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曾表示,“大批中國創新型企業境外上市是嚴重的教訓,今后不應該重蹈覆轍。”
下一站路在何方?
退去上市的繁華,融資完成后,阿里巴巴下一步將會有哪些新的布局和動向?
“未來的阿里巴巴在與零售商業相關的領域,可能存在三個層面的動向。”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總經理陳曦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首先是打破瓶頸,上市后將有利于加速其針對境內消費者的跨境零售電商的平臺搭建,有利于在移動互聯接口持續發力,加大導流與體驗的競爭力;其次阿里巴巴會不斷強化優勢,其戰略布局菜鳥物流、阿里云兩大板塊,促成其商業行為的結構性優化;第三,阿里巴巴可能延續O2O策略,在實體商業資源的捆綁與利用上,有更為深入的合作,為實現數據抓取與客戶導流,不排除拓展在硬件終端領域的嘗試與合作。
在華安證券投資顧問屈放看來,阿里巴巴首先要明確其未來發展的方向,其最近幾年大規模收購,涉及諸多行業,不利于其集中資源搞主營業務;第二,阿里巴巴主營業務在中國,因此在今后的國際化進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包括要適應國際競爭、國際法律等的約束;第三,創新一直是阿里巴巴發展的主要動力,而這種動力的連貫性將會成為挑戰其后續發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