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館長黃樸民教授看來,快餐式的閱讀在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造成了閱讀粗放的問題。讀者在選擇時有很大任意性,專注的程度有所降低,常常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西方雖然也有很發達的網絡設備、電子設備,但是他們還是會進行紙質閱讀,在地鐵上經常能看到成年人或青少年在讀書,這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反觀我們,這樣的習慣還沒有養成。”趙小琪分析。
還有專家分析,除功利化的教育觀以及新的閱讀介質和載體的沖擊外,疏遠名著、閱讀退化也與社會文化多樣化,大眾傳媒泛娛樂化有密切關系,媒體受唯經濟利益是瞻的不良傾向影響,傾向于娛樂信息的傳播,卻忽略了成長教育與經典知識的普及。許多文化節目在電視臺“遇冷”就是重要表現。
打造青少年愛讀書的書香社會
打造青少年喜閱讀、愛讀書的書香社會,需要各方努力,發揮合力。
政府的引導至關重要。需要將全民閱讀,尤其是青少年的閱讀提升到戰略高度來考量。記者了解到,全民閱讀在許多國家被當作國家戰略。美法德日等國家都由元首領導出面倡導閱讀,英國政府撥款資助諸如“閱讀起跑線”“1英鎊購書計劃”等項目。早在2001年,日本就頒布了《日本兒童閱讀推廣法》,對國家和地方及公共團體的責任進行明確規定,使日本少兒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有了明確的法律保障。美國的圖書館資源豐富,公立圖書館的圖書及音像資料全部免費開放,剛出生的嬰兒也可以辦理借書證,使得很多美國孩子從小就養成了愛看書的習慣。
據了解,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推出一批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相統一的優秀少兒出版物,繼續開展“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和百種優秀電子音像出版物”和“向全國少年兒童推薦優秀少兒報刊”等活動。
學校也要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理性、健康的教育觀亟待形成,讓教育從傳統的“求仕進、求就業、求顯達”的局限思維中跳出來,充分認識到好的閱讀對于個人的性格性情培養起到的重要作用,注重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與閱讀素養。
為此,不少學校已經進行了探索,北京大學圖書館連續三年每年舉辦超過10場“北大讀書講座活動”,邀請知名作家走進校園為學生講書;每月的“脫機斷網”活動鼓勵學生遠離手機與網絡,手捧紙質書本靜讀一天,感受原始閱讀與思考魅力;“書讀花間人博雅”將好書榜精選書目和古典畫作相結合,在學生和社會中引發了不小的轟動。“不管使用什么載體,我們希望讓學生進行有內容、有深度的閱讀,讓閱讀與思考成為他們生活中的習慣,也將閱讀的感悟引向積極的生活。”肖瓏說。
社會組織的引導與市場的力量同樣非常重要。記者了解到,北京市首家24小時書店三聯韜奮書店將在清華大學附近再辦一家24小時書店,屆時,鄰近的10余所高校大學生都將受惠。
“許多專門閱讀機構的功能還需進一步發揮,城市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等機構除了簡單的圖書借閱以外,還應在青年閱讀、全民閱讀推廣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舉辦名家談讀書、分享閱讀經驗的講座,進行文稿的整理出版等”,黃樸民指出,“青少年閱讀是系統工程,需要各方發揮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