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否可以猜測,湘鄂情之所以選擇找下家“接盤”,是由于當時已知悉款項已“挪做他用”且無法追回?
21世紀網無法從湘鄂情處獲知答案,但有趣的是,和泓置地“接盤”后不久又“物歸原主”,其中意涵值得玩味,整件事變得更加神秘莫測。
2011年4月的轉讓協議規定,和泓置地必須在協議生效后兩個月內向湘鄂情支付6100萬元,作為權益轉讓的全部款項。
然而,整個2011年,和泓置地一分錢未付,嚴重違反協議規定,但湘鄂情卻沒有對其進行公開施壓。
2011年11月底,在和泓置地逾期未支付款項近半年后,湘鄂情才與和泓置地簽訂協議,明確了轉讓款6100萬元的支付日期,直到2012年,和泓置地才支付了2000萬元。
隨后發生的事則更為神秘。2012年,湘鄂情在沒有任何公告的情況下,又從和泓置地手中將盤接回,并順帶了另一位“小伙伴”—武漢錢塘房地產公司共同接手。
而對和泓置地來說,在接盤約一年后,又將“燙手山芋”物歸原主,并于2012年10月取回了先前支付的2000萬元,白白“折騰”一年。
21世紀網翻閱湘鄂情公告發現,這件事只在2012年年報里簡單提到,且沒有提及具體日期,也未提供如款項支付、抵押登記事項等任何詳情。由于各方當事人均對該事件三緘其口,21世紀網無法獲知更多細節,這讓湘鄂情受騙事件也留下了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湘鄂情首期支付的6000萬元去向為何?湘鄂情如何說動和泓置地接盤?和泓置地接盤后和湘鄂情之間又發生了什么?為何又是湘鄂情將盤接回?
對于上述問題,21世紀網將繼續保持關注。(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