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政落地,北京市土地供應計劃和節奏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統計顯示,一季度北京土地市場共成交地塊28宗,同比去年一季度減少22宗,建設用地面積173.61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399.25萬平方米,同比分別減少57.3%和42.4%。其中,經營性用地共計25宗,受到土地供應減少影響,住宅用地成交量明顯減少,僅為11宗,同比減少一半。
市場調整期供地減緩
隨著3月30日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萬科企業有限公司和北京千方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體以20億元競得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4-1-020等地塊。北京一季度土地市場正式收官。
亞豪機構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土地市場成交28宗地,比去年同期減少22宗;土地出讓金預計484.73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269億元,降幅超過35%。
業內人士表示,一季度土地市場成交下滑主要是供應減少所致。受春節假期、北京及全國“兩會”召開等因素影響,土地市場通常都處于停擺階段。
亞豪機構副總經理任啟鑫分析認為,供應之外,今年一季度土地市場的確出現了遇冷現象,2014年整體市場低迷以及地價高企,對于土地市場心有余而力不足。
為避免地塊受到冷遇甚至出現流標,國土部門也是有意放緩了推地節奏。1月北京土地市場共成交住宅用地7宗,2月減到了3宗,到了3月更是只有1宗“宅地”實現了招標出讓,并且在競拍出讓過程中,標桿房企表現更加理性,沒有出現激烈搶地熱潮。
畢竟土地市場的冷暖直接關系到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北京土地市場在經歷了2013、2014年連續兩年集中供地之后,2015年供地速度明顯放緩,尤其是住宅用地表現尤為突出。
核心區域仍受關注
與整體趨冷相比,城市中心區域土地價值仍舊受企業高度關注。從今年一季度住宅土地成交價格來看,核心區地塊依然受到追捧,但是風頭已經出現回落。年初位于南三環的亞林西地塊,折合樓面價每平方米近5萬元;而北五環的東壩地塊折合樓面價每平方米是3.2萬元。任啟鑫分析表示,2005-2009年將近五年時間當中,北京五環以內累計供應住宅用地60宗,2010-2014年將近五年時間里,五環以內只供應了35宗住宅用地,地處核心區、配套條件優越的住宅地塊供應量減少,必然成為開發商爭奪的焦點,也使得這部分土地出現價格偏高的情況。
有業內人士認為,部分高價地塊項目出現了上市步伐放緩、銷售速度緩慢、回報周期緩慢等風險,尤其是在經歷了2014年樓市銷售低迷之后,一些開發商普遍面臨較大資金壓力,因此購地決策更加謹慎。
對此,業內人士預計,房地產行業進入調整期,三四線城市存盤量居高不下,龍頭房企放棄三四線城市尋求解套,重新回歸一線城市的愿望愈加強烈。同時,一線城市土地價值也正在出現分化,遠郊區土地溢價空間也不被企業看好。城市核心地塊將是未來企業爭搶的對象。
房企聯合拿地成必然
核心地段地價居高不下,正在讓“聯合拿地”成為土地市場的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季度北京成交的經營性用地中,有13宗地塊為房企聯合拿地,占比超過一半。其中,品牌房企結盟拿地趨勢更加明顯。華潤、招商、首開、龍湖、北京建工、金融街、金地等房企不時出現在聯合拿地的名單中。1月7日,經過53輪的激烈競拍,由華潤首開平安聯合體以86.25億元奪得豐臺白盆窯地塊,引發新年土地市場震動,該地塊也成為北京新的總價地王。
在全國范圍內房企聯合拿地現象并不少見。萬科、保利、華潤、五礦、融創等房企于近年曾多次聯手拿地。就在幾天前,華潤聯合珠海華發以70.52億元競得上海閘北地塊,成為今年以來上海土地市場最高成交總價。
業內人士表示,國土資源部、住建部發布《關于優化2015年住房及用地供應結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提到要對土地供應做出整體調整。《通知》要求,在建住宅用地規模過大的市、縣,應減少住宅用地供應量直至暫停計劃供應;住房供求矛盾比較突出的熱點城市,應根據市場情況有效增加住宅用地供應規模。
業內人士表示,按照正常邏輯,北京土地供應與市場需求相比應算做不足,隨著新政出臺,樓市需求將得到釋放,屆時北京土地市場閘門將有望開大。
北京商報記者 董家聲/文 張笑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