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0日電 (健康頻道 陳明)冬季天氣寒冷,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這其中,心肌梗死的致死率較高,給許多家庭帶來了突如其來的悲劇。人們對于如何預防心肌梗死以及如何急救的相關知識也非常關心,北大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霍勇告訴中新網健康頻道,心肌梗死發生以后,家庭自救方式多不靠譜,要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不要自己開車或者打車去醫院。
近日,年僅33歲的杭州IT高管林旭因心梗突然去世的消息,引發網友關注?;粲赂嬖V中新網健康頻道,“在過去心梗都是60來歲的老人才會發病,40來歲的都十分罕見,現在30來歲得心梗的已經不罕見了?!睋私?,我國每年新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50萬人,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是我國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病發日趨年輕化也是威脅到了更多人的生命健康。
霍勇告訴中新網健康頻道:“我國心肌梗死病死率(包括急性和慢性)10年中翻了一倍,盡管技術得到了顯著提升,但住院期間患者的死亡率并沒有下降?!?/p>
在問到住院期間死亡率為什么難以下降時,專家解釋,最主要的原因是公眾的認知水平不足以及醫療系統缺乏快速救治通道。心梗發生以后,疏通堵塞的冠狀動脈,讓心臟重獲血液供應,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開通血管的理想時間是發病后120分鐘內。每拖延1分鐘,就會有大量的心肌細胞死去。一方面,許多公眾還認識不到在心梗發生以后要及時就醫或者撥打120,因而錯過了最佳救治時間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政府對急救投入不足,急救體系不完善,也是急救效率提升緩慢的原因之一。
霍勇介紹,“數據顯示,患者心梗發生以后,大城市的患者50%是自己去醫院,25%的患者是別的醫院轉院過來的,只有25%的患者是救護車拉來的。有的患者誤以為自己開車去是一樣的,其實十分危險,而打出租車不能有針對性的把患者送到醫院,因為出租車司機并不知道哪家醫院最適合當前患者?!?/p>
據悉,為了加強人們對心梗急救的認識,從2014年開始,11月20日被定為我國 “心梗救治日”?!?120心梗日”代表兩個“120”,一個“120”是指當患者出現心肌疼痛癥狀時,要知道打120。第二個“120”則指救治心肌梗死的黃金時間為120分鐘。
此外,很多網友都十分關心家庭急救怎么操作,霍勇表示,“網上流傳的一些家庭自救方法多是不靠譜的,包括躺下坐下、吃藥、吸氧等都沒有研究證明這些方式科學有效,而且如果患者一旦血壓低吸氧還有危害。目前經證明唯一有效的就是進行心肺復蘇,在急救醫生到來之前,可以把患者的頭往一邊倒,清除口中異物,保證患者呼吸暢通。然后試試他的頸動脈是否依然搏動,如果沒有搏動,就要給他做心肺復蘇?!?/p>
專家提醒:90%心梗危險因素可預防
國際研究項目INTER-HEART此前發布成果表示,心肌梗死90%的危險因素是可以預防的,霍勇提及,70年代的芬蘭是全球心梗死亡率最高的國家。芬蘭政府通過調整膳食結構、控制高血壓、減少吸煙、控制體重等措施,開始全民降血壓、全民降血脂。例如,高糖、高鹽的食品定價更高,而低糖、低鹽的價格更低,引導人們漸漸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0年過去后,心梗死亡率下降了80%。這也充分證明了心肌梗死是可防可控的。(中新網健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