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院前,本來很焦慮,來這里后發現我的擔憂是多慮的。感謝你們給了我信心和勇氣。”“真情的問候,真情的笑容,只為您早日康復”,“讓我多流一滴汗水,讓病人少流一滴眼淚!”常州第七人民醫院外科四病區有這么一面心愿墻,墻上貼滿了五顏六色的紙條,上面寫著病人與醫護人員的各種祝福、感謝與心愿。看得出,每一條留言,均發自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肺腑。每一張小紙條的背后,也都體現了該院融洽的醫患關系。 通訊員 陸偉宇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戰斗 文/攝
四年來
患者的“感謝小紙條”匯成一面“愛心墻”
“你們對我很關心,總是問我: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在這里還習慣嗎?真的是最美麗的白衣天使。”“用我的愛和微笑,伴隨你康復!”、“快過年了,希望每位病人早日康復,早日回家!”說起這面墻的來歷,這個示范病區的護士長丁秀芹最有發言權,她已經在七院做了24年的護士了。“工作年齡比醫院剛工作的孩子的年齡還大不少。”丁秀芹說,4年前,在病區開設心愿墻的時候,醫院開展優質服務活動,護士的服務質量越來越好,越來越受到出院病人及家屬的好評,不少病人出院時會留小紙條給醫生和護士。有的寫在打印紙上,有的寫在輸液卡上。“紙條”越積越多。于是,她干脆設一面心愿墻,把大家的心聲都放上去。日積月累,這些紙條竟然快占滿了一面墻。
愛心背后
是醫護人員把病人“當朋友”關愛
“這面心愿墻上一句句暖人心的話語背后,是我們護理模式的轉變。”丁秀芹稱,醫護人員以病人為中心、主動服務的理念開展實施4年來,隨處可見護士們護理模式的轉變。護士們主動進病房,與病人溝通、聊天,這樣不等病床前的紅燈亮,護士就已在病人身邊;操作扎針時,他們把病人當作自己的朋友、鄰居,過程中一再詢問病人:疼不疼?“有感情的”針扎下去之后,消除了病人不少的疼痛;病人出院后的一周內,還會接到護士的隨訪電話,一問病情,二問心情,因為上班時間特別忙,這項與病人聊天的工作都是在下班休息時間完成的。
據介紹,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在七院做了膽囊手術后,讓其家人沒想到的是,老人出院都半年時間了,醫院護士竟上門主動回訪,此舉讓病人一家很是感動。病人家屬表示,很多醫院的回訪制度似乎流于形式,七院能做到這樣,實屬難能可貴。
護士走過“心愿墻” 覺得工作“更有勁”
醫護人員的辛勤付出也得了患者及家屬的好評,曾經,有一位病人把護士們服務他時的照片拍下來,出院后,他還將這些照片做成臺歷送給護士們,他們別提多開心了。常州七院四病區是外科病區,共有53張床位,護士23人。四病區因為其出色的表現,在2012年被評為全市“優質護理示范病區”。
“我們的護士只要經過心愿墻,都會抬頭挺胸,畢竟,大家的辛苦付出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肯定,工作起來就更有勁了!”丁秀芹說。 “這里的護士個個氣質都很不一般!” 在七院病友們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贊美,大家聽了都很受用、開心。這就是心愿墻的力量。這里的醫護人員表示,隨著該院新大樓的啟用,姐妹們搬進了新的11病區。“小小心愿墻”和被永遠定格在了老樓中,不過無論老樓新樓,它將通過一代代醫護人員們的努力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