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報訊 (記者/向雨航 通訊員/熊靜帆)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主題為“科學抗癌 關愛生命”,副主題為“抗擊癌癥,從了解開始”。
日前,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深圳新發惡性腫瘤18287例,其中男性8517例,女性9770例,女性人數高于男性。同時,深圳男性腫瘤高發年齡段為55—65歲,女性高發年齡段為40—50歲,女性高發癌癥年齡段比男性早了10多年,據分析這與男女患癌類型差異有關。
一直以來,深圳的腫瘤治療資源非常缺乏,大部分腫瘤患者跑到北上廣去治療,面對不斷上升的腫瘤人群,深圳也在一直下“猛藥”,從去年底起試業腫瘤醫院到引進高層次腫瘤“外腦”等各種舉措,以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保證市民不出深圳治療癌癥。
全市腫瘤住院床位嚴重不足
在列前十位的惡性腫瘤排位中,肺癌繼續“蟬聯”深圳惡性腫瘤發病“頭號殺手”,去年新發病例達到2285例。排在肺癌后面的依次為結直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肝癌、胃癌、宮頸癌、白血病、淋巴癌和鼻咽癌。
對于男性來說,前五位的惡性腫瘤為肺癌、肝癌、結腸癌、胃癌、甲狀腺癌,肺癌新發病人數達到1504例。而乳腺癌成為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新發病例數1685例。根據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女性的癌癥前五位殺手則依次為乳腺癌、甲狀腺癌、肺癌、結腸癌、宮頸癌。
深圳的“癌譜”與全國基本相似,肺癌一直排在深圳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首位,去年新發病2285例。同時,深圳的“癌譜”又有自身特點,比如男性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腫瘤高發,而女性生殖系統癌癥高發。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病排位也上升較快。
根據深圳市2009—2013年惡性腫瘤發病現狀分析和腫瘤死亡趨勢分析,預計2020年,深圳市新發病人數將達到30353人,現患病人數將達到244616人。令人憂慮的是,與腫瘤患者人數相比,深圳目前擁有的醫療資源極度匱乏。據統計,去年全市腫瘤住院床位僅有570張,惡性腫瘤患者出院人次20512,床位周轉次數超過20,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
35歲以下宮頸癌發病率上升
從深圳慢病防治中心監測到的數據可以看出,深圳腫瘤患者發病具有年齡特征,而且男女有所差異。其中,男性高發年齡段為55—65歲,約有2041例腫瘤病例被發現在這個年齡段。女性高發年齡段為40—50歲,去年約有2528名腫瘤患者在這個年齡段被確診。
男、女高發病率存在的年齡差異為何會那么大?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慢病監測科雷林醫生告訴筆者,這主要跟男女發病腫瘤類型不同,男性較常見的為肺癌、結直腸癌,女性最常見的為宮頸癌和乳腺癌,“這也提醒這個年齡段的男性和女性要特別關注自身健康”。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慢病防治科醫生周海濱也表示,宮頸癌發病年齡一般為50歲,但是深圳女性發病年齡明顯提前,10年來,18—35歲的深圳女性宮頸癌發病率由20.17%上升到37.12%。不過,他表示,這也說明深圳對于女性癌癥的早診早治在全國算是開展得很好的,很多癌癥在很早期就被發現了,治愈率也比較高,“這也算是好事”。
“絕大部分癌癥都是可以早診早治的。”雷林說。據了解,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提出了腫瘤“三級預防”概念,一級預防是指控煙、控制感染以及改善環境、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加強鍛煉;二級預防主要是指腫瘤的早診早治,這是針對健康人群的體檢,查出癌前病變和早期癌;三級預防則是針對腫瘤的合理治療,以讓腫瘤與病人之間達到共存的平衡。
加速引進高端腫瘤醫療資源
市衛計委主要負責人在今年初曾透露,目前深圳每年的新發腫瘤病人大約為1.5萬,但在去年有接近1萬人去了廣州治療。據介紹,選擇市外就醫,包括因住院床位緊張、診療設備不足或對本市腫瘤診療條件缺乏信心等多種因素導致,這給腫瘤患者及家人帶來極大不便。
近年來,尤其是去年深圳啟動“三名工程”后,深圳加大力度引進高端優質醫療資源,其中一部分項目資源與防治癌癥不無關系。在目前已簽約并開始陸續工作的24個高層次醫學團隊所開展項目中,不乏利好深圳腫瘤防治的項目。
據介紹,北大深圳醫院婦科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魏麗惠教授團隊建立的子宮頸癌創新預防模式,已在坪山開始試點,將為坪山新區1萬名戶籍婦女進行三年期宮頸癌防治公益項目,可有效解決目前人群子宮頸癌篩查的敏感性不足及高額費用的瓶頸問題。市第二人民醫院與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趙國屏院士團隊合作,啟動了“精準治療計劃”。該計劃擬遴選深圳發病率前十位的部分腫瘤(以膀胱癌為主)的中晚期患者,進行個性化、綜合性治療。
10日,深圳市人民醫院還與倫敦大學學院Gary royle教授腫瘤診治院士團隊成功簽署了“三名工程”合作意向書。此外,去年底,深圳市腫瘤醫院也正式掛牌試業,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可開放住院部。通過硬件和軟件的建設,相信不久之后,深圳腫瘤患者也可以留在深圳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