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日電 寶寶健康成長是每個父母最大的心愿,而絕大部分為人父母者都有帶寶寶去醫院看病的經歷。對于“去醫院”這件事,大部分孩子會有“抗拒”心理,這也令父母頗為煩惱和擔憂。
六一兒童節期間,在BD中國的支持下,“快樂家族 呵護童行”六一兒童節宣傳活動來到了全國100個城市的醫院。其中,來自寧波市婦女兒童醫院、深圳婦幼保健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昆明市兒童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的領導和專家接受了媒體采訪。活動通過繪畫比賽、觀看動畫片、知識競賽等有趣的形式,讓家長和孩子了解血管保護及安全采血知識,減輕對于去醫院“打針”的各種顧慮。專家在活動現場表示:孩子對醫院的恐懼其實多來自于輸液及采血時的扎針和穿刺。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靜脈留置針技術已經能避免輸液時的反復穿刺,保護兒童柔嫩的血管;而專為兒童設計的無痛觸壓式一次性末梢采血器也能夠大大減少兒童采血時因為穿刺所帶來的疼痛“恐懼”。
“多”次輸液,只扎“一”針
醫護人員在門診輸液室指著一名剛輸完液小女孩的手背,介紹說:“這位小朋友需要連續輸液3天,用的是一款專為兒童設計的靜脈留置針,俗稱軟管針,可以在多次輸液時只穿刺一次,每次輸液結束后軟管針頭不用拔出,只要做好保護措施,第二天接上針頭就可以繼續輸液了,不僅不影響日常活動,甚至還可以洗澡。”
專家介紹,高頻率的輸液帶給患兒很大風險,除了藥物本身的影響外,由于兒童靜脈細而短,在輸液過程中,用傳統的三棱針容易刺破血管壁而導致穿刺失敗;如果反復穿刺,必然加大了患兒的痛苦,對血管造成一定的損傷,也容易引起靜脈炎和外滲的發生。而這種軟管針的材料特殊,穿刺時材質表現堅硬,但在到達血管中后,接觸到血管的溫度和濕度后卻會變得柔順。這種軟化功能使得導管可以在血管里呈漂浮狀態,減少了對患兒血管的刺激和摩擦,平滑的材料表面也降低了形成靜脈血栓的可能性。輸液期間,不用控制患兒的活動,患兒也會感覺更舒適。從1962年德國發明了第一支留置針至今,它在歐美國家已經用了50多年,但國內使用的時間還不長。近年來,很多醫院都嘗試在門診輸液使用留置針,一般輸液超過2天會考慮使用,留置針一次穿刺可保留3—5天,每次輸液送針時不再需要鋼質針芯對血管壁的硬性損傷,避免反復穿刺,減輕患兒痛苦和對輸液的巨大恐懼,有效保護了患兒血管。
中國是個輸液大國,門診輸液量大,留置針的應用能夠減少患兒痛苦、保護血管和安全藥物輸注的目標。此外,因為兒童血管穿刺難度大,反復穿刺導致的醫患糾紛也時有發生,留置針的應用可以提高義務人員的工作效率,提升患兒和家長的就醫體驗,最終幫助營造和諧的醫患關系。
“無痛”采血,患兒更安全
采血也是很多患兒在就醫時經常會遇到的一項檢查,現在,這一環節也有了新的“利器”。記者在醫院參觀時看到了只有一個U盤大小的無痛觸壓式一次性末梢采血器,它有不同的顏色,看上去像個玩具圖章,從外觀上看不到針頭。據現場負責采血的醫師介紹說,這樣的采血器從外觀上就可以讓患兒消除緊張情緒。在采血時,這種采血器里附有一個彈簧片,只要輕壓一下,內置的超細針頭快速刺入皮膚,深度固定以保證采血量,采血后針頭瞬間自動彈回。整個過程只是聽到“啪”的一聲,像敲圖章一樣就完成了采血,看不到針頭,也幾乎沒有任何疼痛。全封閉的一次性針頭可以保證無菌環境,因此也更安全。
據介紹,傳統的三棱針,針頭相對粗糙,不規則地將皮膚組織刺開,還會因醫護人員的技術差異而穿刺深度不固定;如果患兒血量不足甚至還需借助局部擠壓。這樣的穿刺的疼痛感非常強烈,必然讓患兒的心理抗拒更嚴重。此外,針頭暴露在外,雖然是一次性使用,但對滅菌消毒要求較高,容易引起周圍組織或器官損傷或局部感染等。而觸壓式“無痛”末梢采血器卻可以根據采血量的不同,采血部位的不同,如指尖采血或新生兒的足跟采血,采用專門設計的不同型號,為患兒們進行特定采血。例如,新生兒篩查只要從新生兒的足跟取幾滴血進行檢查,以便能在發病前得到早期診斷和及時干預治療,防止新生兒的腦部、肝腎的發育受到損害,是預防智力低下的有效措施。新生兒足跟采血器為新生兒提供安全、舒適的采血體驗,幫助新生兒走好人生第一步。
在醫院采血室,有患兒正在使用觸壓式“無痛”末梢采血器采血,患兒的表情輕松了許多,哭鬧也少了不少。護士、家長們的壓力也因此得以大大減輕。
少了疼痛,多了安全,打針從此變得不再可怕。家長們也可以放心讓自己的寶寶以更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戰勝疾病,讓小朋友們歡度六一,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中新網健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