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兒注意力難集中,容易受外界刺激分心,也可能是患了多動癥。
重慶晨報記者 王珊 報道
日前,重慶市兒童醫院對主城某區的6000多名兒童進行抽樣調查,多動癥患病率為5.5%。可能你想不到,孩子看上去斯斯文文,但注意力就是難集中,寫作業太拖拉……這些看似和“多動”毫無關系的行為,都可能是多動癥的表現。
50人的班就有兩三個多動癥兒童
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很多家長最近在給孩子挑毛病。因為注意力老不集中、上課愛走神、做作業太拖拉等問題,到兒童醫院找原因的孩子這幾天也增多了。不少家長沒想到,平時看起來斯斯文文的孩子,竟然被診斷出有多動癥。
先來看一組數據,今年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保科專家對主城某區6000多名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孩子們的年齡在6-12歲。經過篩查,多動癥的可疑患病率為5.5%,相當于一個50人的班級就有2—3個多動癥兒童。
“很多人以為多動癥,就是孩子小動作多、容易有沖動行為。其實還有一類孩子,他們很聽話、很文靜,就是注意力有缺陷,這也可能是多動癥。”兒童醫院兒保科副主任陳立說,這次篩查中,被疑診的300多名多動癥兒童中,男童占71.2%,女童為28.8%。其中,60.3%的孩子屬于注意力缺陷型多動癥,老師對他們的感受是,上課注意力難集中、經常“心不在焉”。日常單一地表現為多動、沖動的孩子只占8.5%,這類孩子,調皮搗蛋,經常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是班里公認的“大麻煩”。另一部分孩子屬于混合型多動癥,即上述兩種癥狀都有。
乖乖兒被確診患多動癥
8歲的小桐被帶到兒保科時,安靜地跟在媽媽身后。之所以來看醫生,是成績太差,上課老走神,一堂課認真聽不了10分鐘,家庭作業長期深夜11點還做不完。此前,他曾被診斷為智力偏低。但昨天,在兒童醫院,醫生們經過測試,小桐的智商高達120,算是較高智商的小孩,在進一步的測試中,小桐被確診為多動癥,這也是成績差的根源。
“不可能喲?他平時很斯文,點都不好動。”小桐媽媽想不通,公認的乖兒子怎么會有多動癥。陳立表示,所謂“多動癥”,醫學上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主要表現為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和情緒沖動,并伴有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
安靜的多動癥患兒最容易被家長們忽視或被誤診。他們往往只表現在聽課、做作業或其他活動時注意力難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如上課時常被窗外一點聲響吸引,或常常不斷地從一種活動轉向另一種活動,做事虎頭蛇尾。
對照這些選項 測試一下孩子吧
(一)注意力不集中行為:
在學習、游戲中難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別人和他說話時常似聽非聽,容易忘事。
常不能按基本的要求完成作業、家務(不屬于違抗行為或未能理解所致)。
常逃避、討厭或不愿做要求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事情,如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
常丟失物品,如玩具、作業、鉛筆、書本或工具等。
常因受外界刺激分散注意力。
(二)多動或沖動行為:
手或腳常常動個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動。
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坐姿的環境中常常離開座位。
常在不恰當的情況下亂跑或亂爬。
常難以安靜地玩耍或從事閑暇活動。
經常忙個不停或像“裝上了發動機”似的不停地動。
經常說話過多,別人問話未完就搶著回答。
難以安靜等待或按順序排隊。
參考答案:第一項中,如果孩子符合5項以上,可考慮“注意力缺陷障礙”。第二項中,如果孩子符合5項以上,可考慮“多動障礙”。
據國外文獻報道,學齡兒童中兒童多動癥的發病率約5%—10%。中國孩子的發病率為1.3%—8.6%。易發病的年齡在6歲—14歲,男孩發病率比女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