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感冒動輒千八百元”。生活中,這樣的抱怨并不少見,看病貴的印象深深刻在了百姓的頭腦中。
價格監管部門同樣注意到了百姓的感受。此前,我國的醫療價格執行的是:政府在醫保范圍內藥品施行最高零售限價管理機制;醫保范圍外,則由市場定價。
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處處長宋大才說:“之前對醫保目錄內的藥品施行政府最高零售限價的管理,主要目的是抑制藥品價格過度上漲。臨床常用的藥品,根據生產成本,制定一個相對合理較低的價格。比如復合維生素B,一般零售價格在3塊每瓶,每瓶100片。包括治感冒的抗生素,道理基本相似。”
有了政府價格監管,為何百姓的感受卻大相徑庭呢?“百姓最終付出的藥價由‘生產成本、醫院處方和支付報銷機制’共同組成。”宋大才指出,“治療一種疾病的藥品有很多可選擇。有國產的、進口的、價格高的、價格低的。具體用什么藥,目前更多由醫院醫生決定。所以藥品費用高低,和用藥結構和診療行為有關,用高價藥還是低價藥。”
中標價低導致藥廠停供
事實上,低價藥市場競爭充分:以維生素B1為例,全國有超過120家藥廠生產。但低價藥問題隨之而來:一方面,有國家最高零售價管控;另一方面,醫院招標通常是價低者中標,導致藥價一低再低。
因此,市場出現了藥廠“中標不供藥”的現象:有時低價藥供應不足,要到“線下”用更高價采購;或是采購更貴的替代藥。宋大才說:“中標價格比生產成本還低。影響企業積極性,有企業中標后由于虧損,不愿意供應。比如抗感染的青霉素,價格不到一塊錢,但同樣治療感染的頭孢就幾十塊錢,差很多。”
國家專門出臺“低價藥政策”
同樣飽受百姓詬病的還有醫療機構的“以藥養醫”。針對醫院“多開藥、開貴藥”傾向,2014年國家專門出臺“低價藥政策”:規定日均用藥費用標準“西藥不超過3元,中成藥不超過5元,可由生產者自行定價”,提高藥廠生產積極性,保障臨床供應。
宋大才說:“出臺低價藥政策一方面是鼓勵企業恢復低價藥供應,另外國家也有政策鼓勵醫院多使用低價藥。比如不同等級的醫院使用低價藥要達到一定水平。”
招標采購和醫保控費引導藥價合理形成
今年6月開始,國家進一步取消絕大部分藥品的政府限價。“‘取消限價’不等于‘放任不管’。”宋大才指出:“實際上,主管部門通過藥品的招標采購機制和醫保的控費作用,引導價格的合理形成。價格主管部門也在加強市場巡查,對不正當價格行為依法查處。”
影響藥物價格因素復雜,國家一系列政策調整,勢必對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產生影響。經過這樣的改革、調整,能否保持藥價穩定,最終讓百姓“放心藥”、“便宜藥”?明天請繼續收聽《醫藥價格改革》調研下篇:“醫院-藥廠-藥交所”三級聯動,藥改“松綁”后的重慶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