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我國的第30個教師節。在這一天,東莞理工學院舉行慶祝教師節暨表彰大會,表彰了76名先進個人。與其他學校的表彰會不同,該校別出心裁,送給了老師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名譽校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通過視頻現身,講授“為師之道”。
楊振寧說,中美兩國的“為師之道”不同。老師第一是傳授知識,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責任,是要使學生了解到做人的態度,正確的做人辦法。
中美兩國的為師之道不同
年輕時,楊振寧前往美國求學,留在美國教了幾十年的書,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最近十幾年,楊振寧回到國內,在清華大學做了十幾年的教授。國內外的兩段教學經歷,給他帶來了什么經驗呢?
為此,楊振寧對比中國的教師,美國的教師,美國的教育哲學跟中國的教育哲學不同的地方,跟老師們進行了分享。
楊振寧認為,老師第一是傳授知識,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責任,是要使學生了解到做人的態度,正確的做人方法。可是,因為美國的文化傳統跟中國的文化傳統不一樣,做老師的態度在美國和中國不太一樣。
他說,通常情況下,美國的老師采取的是一種啟發性的教育方法,希望啟發學生的興趣,假如學生不感興趣的話,美國的教師自己不會覺得自己有這個責任,需要去糾正學生的態度。換一種說法,美國老師傾向讓學生自己探索,而中國的教育哲學完全不一樣,中國的老師講得好聽的話是要指導學生,說得不好聽一些要去管著這個學生。
在中美教育間尋求適當方法
那么,對于中美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楊振寧怎么看呢?
楊振寧說,中美是兩個不一樣的文化傳統。這兩個不同的文化傳統,一般的老師、一般的家長、一般的學生對這兩種不同的教育哲學,教育態度的好壞是有很不一樣的結論。他認為兩個傳統,都有它好的地方,也都有它的缺點。
比如,假設是90分以上的學生,美國的教育哲學有好處,為什么呢?因為它容許這些比較聰明的學生發展出來他的才干,而這些學生常常能做出一般學生想不出來的事情。而對于大部分80分以下的學生,楊振寧認為是中國的教育哲學比較好,可以使這些學生有很扎實的表現,將來可以對社會作出有用的貢獻,不致于像美國的一些學生一樣,不知道向哪個方向走。
值得思考的是,在80分和到90分之間的學生是怎樣呢?楊振寧認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這個與學生的性格、他的家庭環境,與他的機遇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楊振寧總結說,他希望教師多了解到中國教育的哲學特點,也了解外國的教育哲學特點。那么,在掌握中國教育哲學優點的同時,更要了解它的缺點,從而能夠保留中國教育哲學好的地方,對一些缺點進行適當的彌補。
(記者 吳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