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究竟有沒有暗物質,一直是待解的謎題。昨天,東南大學發布丁肇中教授主持的AMS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東大是中國大陸第一所參與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合作的高校。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征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
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中有90%是由人們看不見的暗物質組成的,但是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找到。由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主持的AMS實驗希望通過收集暗物質碰撞過后產生的正電子來尋找暗物質。2011年5月16日,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將AMS送入太空,這是目前唯一永久安放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具有開創性的大型科學實驗。這項實驗全球有15個國家的56個研究機構參與其中,東大是其中之一,主要承擔AMS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助力AMS以給出暗物質存在的有力證據。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東方介紹,自2011年5月AMS探測器升空以來,目前已累計接收到來自國際空間站的數據107TB,對這些海量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大數據應用,同時也是AMS實驗工作的重中之重。
“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已經符合暗物質碰撞后產生的正電子特征中的5項。可以說,證明暗物質存在有了有力證據。”東方說,“這一發現被丁肇中教授認為是半個世紀以來在宇宙射線觀測中得出的最重要發現。不過要想證明暗物質的真正存在,在未來幾年內,科學家們還要證明正電子的第6個特征。”(記者 錢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