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態是反映在一定時期,人們對現實社會及自身所持有的一種社會態度、情感體驗等心理狀態,是社會現狀與群體處境在群體心理上的集中反映。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系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是一個具有激情和創造力的群體,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重要推動力。大學生社會心態的正確養成,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未來發展以及全社會的和諧穩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培育,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理性平和的學習心態及自尊自信的精神品質,是培育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基本路徑。
透視當代大學生社會心態問題
教育部組織的2013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思想主流呈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經濟體制深入變革、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嚴峻的社會現實也折射到大學校園:學習生活的緊張與考試競爭的激烈,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對未來個人發展的迷茫,引發了部分大學生焦慮浮躁負面情緒的增長、倦怠情緒的滋生蔓延、仇富心理的糾結與炫富心理的追捧、無端的“恐慌”與對現實的“冷漠”、缺失的“誠信”與淡化的“理想”、“體制內”工作的盲目熱情與低層次工作的不屑一顧等不良社會心態。大學生自殺事件時有發生,各種不良的社會心態影響著大學生身心健康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穩定。
溯源當代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因素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論告訴我們,環境因素、個人認知、人的行為三者相互影響、交互作用。環境是決定行為的潛在因素,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決定行為的發展,行為是三者交互最終的產物,行為也會導致人的認知和動機發生轉變。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的個體,其社會心態的變化受到外在社會因素及個體內在因素的交互作用。社會心態影響的因子中既有當今社會制度深刻變革、社會轉型等客觀原因,也存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主觀認知因素。
我國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期,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和鞏固階段,缺乏鑒別是非良莠、認知精華糟粕的能力,容易在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中迷失自我。社會轉型期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社會分配不盡公平,社會保障不夠完善,種種社會現實的直面映射使大學生年輕脆弱的心靈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大學是全面提升自我的關鍵期,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認知水平還處于成長和鞏固階段,思想觀念尚未定型,“90后”的大學生勇于張揚個性,注重個人內心感受,追求自我價值實現,樂于全盤接受新鮮事物,但社會經驗不足,人生閱歷缺乏,又沒有良好的自控力,一部分大學生就會由此滋生不良的社會心態,導致種種悲劇的發生。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
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持,又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和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精神最深層的思想內核,涵蓋人民群眾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升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調適和矯正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是增強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工作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夯實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的“主陣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是億萬人民的價值追求和美好的愿景。我們要加強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調控社會分配關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勇于揭露批判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夯實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的“主陣地”,為大學生“自尊自信”的積極社會心態培育提供源源不斷的社會動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筑牢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的“信念墻”。“自由”“平等”“公正”不是資本主義的“舶來品”和“專利品”,而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精神追求。它汲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凝聚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追求。我們應該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價值基礎,引領學生立足中國現實國情,杜絕學習生活中的不正之風,加強大學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意識的培養,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教育走進課堂、走進活動、走進心靈,促使當代大學生涵養“理性平和”的健康社會心態。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樹立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培育的“座右銘”。“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層面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內化為每個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國家者載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風濤,當同心互助,以謀共濟。”我們要引導學生把對祖國濃厚強烈的道德情感轉化為行動和實踐,養成“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心態,孝老愛親,勤業精業,信守約定,謙敬禮讓,將個人追求融入國家前途,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上展示才華。(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