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華羅庚的女兒華密來渝做專題講座。重慶晨報記者 許恢毅 攝
昨日,華羅庚的女兒華密來渝,在“從平凡到精英”專題講座暨重慶24點大賽總決賽現場回憶自己的父親。
天才從勤奮中來
華密分幾個階段向大家講述了父親的成長經歷。
“父親出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1925年初中畢業后,因家境貧寒,無條件進入高中學習,只好到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費用昂貴,被迫中途輟學,回到金壇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
在單調的站柜臺生活中,華羅庚開始自學數學。1930年春,華羅庚的論文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當時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看到后,即多方打聽并推薦他到清華大學數學系當圖書館助理員。1931年秋冬之交,華羅庚進入了清華園。
華羅庚在清華大學一面工作一面學習。他用了兩年的時間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5年成為講師。1936年,他經清華大學推薦,派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
華密說,父親最高的一張文憑只有初中,“但是他非常努力,經常說,人家每天工作8個小時,我就要工作12個小時。而實際上,他每天的工作時間不止12個小時。天才的成功大半要從勤奮得來。”
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有一次,華羅庚和助手在防空洞里討論數學問題時遇到日軍轟炸,最后是幾個學生把他們從灰土中挖出來。
細節培養數學思維
華密回憶,父親為培養青少年學習數學的熱情,在北京發起組織了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廣這一活動。他還寫了一系列數學通俗讀物,在青少年中影響極大。“他認為這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能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華羅庚對于青少年學好數學有自己的見解,比如,基本運算要熟、要快,這樣的要求不但是為了目前的質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證進一步學習的進度與質量,是為了運用自如。
華密說,對于他們子女的發展父親一直秉承順其自然的原則,幾個兒女中也只有一人從事與數學有關的職業。
“父親的工作很忙。”華密說,但他依然會在一些細節上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比如一起乘車,華羅庚會突然指著前面的一個車牌問孩子,“這個數能除以3嗎?”“父親認為,青少年掌握好數學,是進入其他領域的一個基礎。” 記者 林祺 實習生 梁小娟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