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2月4日電(見習記者 吳雨辰)提到職業教育四個字,恐怕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藍翔技校”,并對此嗤之以鼻。4日,在正在進行的浙江杭州兩會上,幾位人大代表均表示,要振興實體經濟,就必須要重視職業教育,對現有的職業教育模式進行改進。
2014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對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細化了32項工作任務。其中包括實施示范校建設、實訓基地建設、中職基礎能力建設等措施,堪稱中國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
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馬里松認為,該文件的出臺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中里程碑式的文件,為中國職業教育指明了方向。
可是,眼下職業教育仍有陰影籠罩。社會地位不高是目前職業教育的普遍現象,與此同時,各地高級技工的普遍性缺乏,逐漸成為制造型企業的心病。
近年來,浙江也多次提出要回歸實體經濟,發展高端制造業,去年還提出了要打造高端的“浙江制造”品牌,這一切都離不開高級技術人才的支持。
“現階段杭州的發展非常需要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者,這種需求甚至不亞于杭州引進的頂尖的技術人才。”馬里松說,“我認為‘浙江制造’如果要實現的話,不僅僅要一批高精尖的科技人才,還需要有一批技術性的勞動者來支撐它的發展。”
杭州市人大代表,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教授徐志康也表示,中國的高人口決定了中國必須要發展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要發展,就需要高水平高素質的勞動者,這些勞動者恰恰應該來自職業學校。
那么,高級技術人員如此缺乏,需要如何培養呢?
馬里松認為,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政府需要搭建“人才立交橋”,為職業教育的學生提供更寬廣的選擇。
“現在中等職業教育學完了就是兩年高等職業教育,這就到頂了,現在我們要突破這個,高職畢業后可以直接工作,也可以再讀本科,之后甚至還能讀職業院校的碩士。”馬里松告訴記者,這種選擇能夠讓家長和孩子提升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不會產生職業教育就是為了就業的誤讀,這也是高端制造業大國德國所采用的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徐志康告訴記者,中國的高等教育的同質化,導致了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也造成了高級技術人才的缺乏。要擺脫這種現象,必須把高等學校分類,極少數的學校去從事學術類的研究,多數學校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
另外,在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企業也要發揮重要作用。
馬里松指出,職業教育必須和企業合作,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經驗,而企業要長期發展也一定要培養高素質的后備人才。
在企業和職業教育的對接中,杭州三替集團無疑是其中的先行者。
2014年9月,杭州師范大學·三替家政學院正式開學,這個目前全國唯一一所家政專屬學院迎來了首批300位學員,據透露,三替集團已經為學院開辦投入了100萬資金。
杭州市人大代表、三替集團董事長陶曉鶯告訴記者,三替家政學院的學生畢業后,三替集團既能為他們提供就業,學生也可以去其他企業發展,此舉旨在建立一個企業的后備人才庫,還能為全國的家政服務業打造人才。
“真正打造人才,而不是為了盈利,這才能真正的把職業教育做好。”陶曉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