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不一樣了,科技手段和互聯網沖擊著各行各業,連教育行業也開始變得與時俱進起來。日前,三水召開區委十二屆六次全體會議,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優化區域教育資源供給,不斷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與此同時,第二批區級教育裝備建設項目將在今年5月前完成。
教育水平改造提升完成之后,在許多學校,黑板不是筆者記憶中的那塊紋理顆粒粗細不勻的水泥黑板,取而代之是彩涂鋼板材質的黑板,可左右滑動,在其后面再固定地安裝一塊LED觸屏式的全媒體一體化操作界面。老師不再手寫備課,PPT課件成為趨勢。
信息化教育設備作為學校一項重要的改造升級項目,筆者每次參觀項目時,心里總有一個疑問:教育局每年提供給學校提升教育設備的專項資金,學校用于添置這些應用設備到底明智否?要知道,科技手段不斷進步,這些設備在今年是最前沿的,到明年或者后年呢?這些設備會否變成五年后師生眼中的“留聲機”?
事實上,學校教育裝備的更新無異于果粉對于每年一度的蘋果手機上市的追趕,如今iPhone6成為果粉們的心頭愛時,iPhone4已經淪為蘋果渣。最后會發現,半年后,iPhone6也會被第七代取代。科技進步是一條向前的單行道,而用于購置設備上的資金卻常有盡頭。
那么,問題來了,有限的資金用于改善硬件設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外在設施條件的改善真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嗎?沒有這方面的數據,沒有人能夠肯定回答這個問題,就如沒有人能肯定現在的互聯網技術讓現代人學得更多更好。相反,隨著眾人沉迷于網絡時間的增加,吸收碎片化的信息,為此,尼古拉斯·卡爾寫作了《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一書,他認為,現在的信息技術改變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同樣改變了我們大腦思維的方式,專注力下降,思考難以集中和深度化成為眾人患的“時代病”。
甚至,美國焦慮障礙協會表示,中學生課堂越來越多使用高科技,容易讓孩子從小患上社交障礙癥,建議禁止在課堂使用高科技手段。而對于中國來說,則可作前車之鑒,根本無需將多媒體高新技術設備搬進課堂。
因為,從邏輯上講,設備與教育的效果并沒有直接的關聯,不然,江蘇連云港的海頭中學的實踐經驗不會被教育界拿出來分享。海頭中學是比衡水中學“更鄉村”的學校,這所學校根本沒有花多少錢,就利用學校現有的辦學條件,只是把所有的資源都交給學生使用,學校所有的機會都交給學生把握。
比如在這所學校,校園里看不到一個垃圾桶,可地上卻沒有垃圾;學校中心地帶有一個“海頭大舞臺”,學生隨時可在這里搞活動,學生在此可“人人展風采”;這所學校的開學典禮,除了校長致辭幾分鐘外,其余時間段,都是學生唱主角,包括由學生給優秀教師頒獎;學校各類星級教師,占到教師總數的70%以上。包括課堂學習也是如此,走進該校的課堂,乍一看挺亂的,學生不是一排排對著講臺而坐,而是兩個同學相向而坐,學校給老師提出要求,每一次講解不超過5分鐘,一節課老師講的不超過25分鐘,其余時間由學生參與。更有意思的是,這所學校還有一個學生影劇院,完全由學生管理。最終的升學率,卻出乎大家的意料,遠遠超過上級部門下達的“指標”。
這些改變與提升根本不是設備所能帶來的,所以,就如辯證法所述,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那些沉浸在“技術裝備競賽”的學校醒醒吧,或者,把爭取到的資金用于學生實踐活動的經費或者提升老師的福利,說不定來得更實際些! 凝不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