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認證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院”的新浪微博博主“劉鋼”在多位網友、學者的批判聲中,承認了其8日發表在科學網上一篇介紹“天堂手術”的文章盜用了呂洛衿于7月2日發表在《南方周末》的文章,針對網友的質疑,劉鋼的傲慢回復和言論再次引發輿論對“學術不端”的熱議。
近年來,屢禁不止的學術剽竊現象席卷一流學府及科研機構,令不少學界大佬蒙羞,然而“剽竊”之風卻沒有因此消停。帶著疑問,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神回復:“我承認那篇文章就是剽竊了,又當何如?”引網友聲討
10日,微博名為“勿怪幸”的《換頭術,最大的難點在哪里》一文作者呂洛衿在新浪微博上貼出劉鋼文章“盜用”截圖,稱“太不像一個科學人該做的”。隨后,劉鋼在微博中回復,如“沒見過我這樣不要臉的吧”“敢開除我”等言論引起上萬名網友的聲討。
記者梳理網民觀點發現,部分人認為學術造假、文章剽竊嚴重污染學術生態,重創學術界的威信;另一部分認為,盜用他人觀點,并且行為被曝光,至少應該誠懇的承認錯誤并道歉。
而劉鋼一句“我承認那篇文章就是剽竊了,又當何如”的言論無疑再次激怒網民,微博名為“Speckles_窩囊廢”貼出劉鋼2014年針對學術不端現象的反思文章《中國科研成果評價的反思》,對剽竊行為的批判看法。出人意料的是,有網友發現,這篇反思文章同為抄襲,段落引自時任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寫于2010年的博客文章《科學上的不正當行為》。
看來,抄襲并非偶然所為。對此,不少學者表示,文章剽竊不但破壞高校學術生態,還會對大學生及年輕的科研從業者養成嚴謹的治學之風帶來負面影響。
記者13日發現,劉鋼原名為“劉鋼-CASS”的微博已經搬家,改用微博“ggll0491”,并發貼稱“抄襲犯劉鋼已改名”。新微博中的英文個人介紹“是人不免犯錯,不犯錯的是動物”,也暗示自己對盜用行為的一種態度。記者通過微博試圖與劉鋼取得聯系,截至發稿前并未獲得本人回應。
學術造假大行其道,究竟誰之過?
論文剽竊、學術造假早已不稀奇,由此滋生的“黑論文經濟”和“學術不為”令學者、教育者痛心。記者統計發現,近5年來,僅被媒體曝光的國內學術造假事件就高達二十余例,其中不乏國內一流學府及權威科研院所的資深學者,甚至還有人因“一路抄襲”丟掉學位、職位甚至官位。
科研學者無心學術創新,致力于抄襲,究竟誰之過?
受訪學者認為,學術界競爭白熱化、創新需求水漲船高,“不發表即出局”與“非升必走”的科研與職稱的雙重壓力致使學者必須重視論文發表,然而目前科研水平的限制和整體科研氛圍的缺乏,導致不少科研人員無力潛心研究,是“剽竊門”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提供的數據顯示,ESI高被引作者從2002年的7人增加到2015年的141人,學科前沿領域帶頭人數有了一定增幅,意味著雖然我國科研經費投入有所增加,科技設施和環境不斷優化,但我國基礎研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科學研究的生產力與創新力卻乏善可陳。
同時,不甚規范的學術評價體系、大躍進式的量化學術評價標準,也是誘發“學術不端”的重要原因。走門路、找槍手、買版面、明抄襲,多少暴露出有晉升和科研需求的學者的僥幸,在學位、職稱、榮譽的誘惑面前,部分學者鋌而走險。
有受訪學者認為,學術造假與個人品德脫不了干系,不負責任的研究態度會讓他們丟掉學位、教位、職位、官位。
守住“學術清白”凈土,科研圈如何重拾“斯文”?
北京建筑大學教授秦紅嶺說,學術剽竊盛行與學術誠信制度及學術不端處理機制不健全有關,同時也與寫作引用規范訓練不足、版權法律意識談薄有關。
在現行學術評價體制下,學術免不了淪為科研者換取榮譽、謀取官位和財富的手段,加上學術規范的缺位,論文剽竊等行為蔚然成風也便不難理解,但這并不能成為學術造假的理由。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趙國慶等專家認為,根據學術剽竊的動因不同要區別對待,如果發生非故意剽竊,需以加強學術規范的宣傳教育為主;針對因學位、考核、職稱等的學術剽竊,應在制度設計上予以規定,如分類培養和分類考核;對于以教學為主的教師應降低論文發表要求;對于急功近利“有意為之”的學術剽竊,需加強懲處力度,提高學術腐敗成本。做到讓不小心者不會為、不情愿者不需為、有意為者不敢為,維護清正的學術之風。(“中國網事”記者張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