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多粥少 法明 繪
9月12日,開學的第二禮拜,看著兒子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地走進教室,市民黃先生懸了半年的心終于落了下來。
黃先生是海口地區農村戶口,已進城務工多年。4年前一家搬到瓊山五小附近租房住。今年年滿6歲的兒子到了入讀小學的年齡,不料,因無法提供租房合同和社保證明等材料,兒子被拒之校門外。
“別的孩子已經上課了,為什么我的孩子進不了校園?”多次向學校求情無果后,黃先生和另外20多名學生家長一起到瓊山區教育局要求相關負責人出面解決問題。
隨著城市的發展,外來人口不斷涌入,海口城區公辦學位持續供不應求,繼去年小學一年級新生超計劃6000余人后,今年新生又超計劃5000余人。為解決學位供求矛盾,海口采取了增加班數、擴大班額、統籌分流3種辦法,但因此帶來的大班額現象破壞了原本正常的教育生態,學校管理難度加大,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提升,存在諸多隱患,學位緊缺難題亟待破解。
輾轉四五所學校,險些入學無門
市民沈先生是海南瓊海戶籍,但已在海口城區務工多年,因尚未買房,一家人一直與親戚同住,房產在親戚名下。
今年,孩子滿6周歲,到了就讀小學的年齡,沈先生開始為孩子入學報名奔忙,不料,因為房產證的問題,孩子不符合申請海口市公辦小學的條件。“網上注冊報名不行,我就等到學校開始接待的時候再去問。”沈先生一連跑了海口市二十五小、八小、七小、十一小等四五所學校,結果都被拒之門外。
“對不起,證件不齊全。”“不屬于我們學校的劃片范圍。”……一次次碰釘子,讓沈先生沮喪而無奈。最終,還是親戚托人找關系,向教育局工作人員反映了實際情況,懇請解決入學問題。經多方協調,9月,沈先生的孩子終于走進了校門。
像沈先生這樣為孩子求學歷經波折的情況,在海口并非個案,公辦學校學位緊張,是大多數學生家長的共識。《工人日報》記者從海口市教育局獲悉,2014年,海口小學一年級招生計劃數12133人,而實際招生數是18554人,超過計劃6421人;初中一年級招生計劃數13730人,實際招生數14017人,超過計劃287人。今年,海口小學一年級計劃招收753個班30708人,但實際招生人數超過計劃5000余人,這是繼去年大超錄后,海口城區公辦學校又一次面臨的大考驗。
常住人口每年以萬數遞增
一組數據能說明這問題。據統計部門權威數據顯示,隨著海口經濟的不斷增長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海口市常住人口年年上升,以3至4萬人的速度遞增,按照國家標準,以在校生人數占人口總數約1.3%的比例計算,僅這部分增加的學生數每年約520人。
與此同時,由于海口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相對較為集中,每年有大量外市縣生源和農村生源不斷向海口城區涌入。
截至2015年6月,海口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共有242569人,而非海口市戶籍人數占據比例約36%,即87324人左右,與2013年的69753人、2014年的80868人作對比可以看到,非海口市戶籍生源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在府城、秀英等城鄉結合部,海口市戶籍的農村生源也在向城區涌入,這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區公辦學位的緊張程度,據統計,府城地區農村生源約占在校生總數的34.8%左右。
在面對不完全符合公辦學校入學條件的學生和家長時,教育部門和各學校通常會疏導家長讓孩子回原籍就讀或進民辦學校。然而,收費的民辦學校與免費的公辦學校相比,對不少家庭,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而言,不具有吸引力。目前,海口民辦中小學收費低則每學期2000余元,高則每學期過萬元,超出不少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因此,更多家長希望將孩子送進公辦學校讀書。
公辦學位捉襟見肘令人愁
記者在海口瓊山一所小學看到,一間教室里橫向擺放著5張課桌,中間僅留了兩條一人寬窄道,而縱向擺放的10排課桌,幾乎前挨講臺后頂墻壁,兩桌間距不到40厘米。而老師上課時都得用麥克風。
“我們班有80多名同學,要出去上洗手間,必須等靠走廊的同學先出去,有心急的同學只好直接翻桌子。”一位同學說。
為緩解城區學位緊缺的壓力,短期內,海口主要采取了擴大班額、增加班數、統籌分流等措施,例如去年秋季,海口城區小學共搭建板房6間、擠占實驗室17間,初中擠占實驗室4間,不少城區小學平均班額數超過60人,特別是府城地區,出現了超大班額,達到每班70多人,例如瓊山五小,全校平均班額達72人。
“這種超大班額的現象,嚴重破壞了正常的教育生態,不利于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學校管理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海口市教育局局長厲春坦言,根據國家標準化校園建設的要求,海口城區許多學校是不達標的,例如根據國家標準,小學每班應不超過45人,初中每班應不超過50人,但在海口城區,各校平均班額數已接近60人,部分學校“超大班額”超過70人。
而由此帶來生均占地面積不足、教師編制不足等問題也十分突出。以小學為例,國家生均建設用地標準為每人10平方米,而海口實際生均用地面積僅有每人4.16平方米;師生比例國家標準為1:20,而海口則為1:23。
海口市瓊山第四小學校長云文龍認為,有關部門必須按科學規劃增加教育資源,按照人口比例遷建學校,同時,還應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讓優質資源擴大化。
海南師范大學郭敏老師表示,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已成為一種趨勢,與之相伴而來的流動人口子女就學難的問題也將日益凸顯,公辦學位已捉襟見肘,鼓勵發展民辦教育,應是解決問題的行之有效的辦法。郭敏認為,義務教育應當以政府為主辦,但并不等于政府就要包辦一切。因為政府現有財力所能提供的條件在絕大多數地區還滿足不了實際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同樣需要多元化的辦學體制。此外,個性化、高質量的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部分學生和家長多樣化的選擇需求,可以緩解擇矛盾。(記者 吳雪君 通訊員 李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