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2月7日電 (盛捷 劉成)“我相信總有一天可以用水來做燃料,組成水的氫和氧可以單獨地或合在一起來使用,這將為熱和光提供無限的來源,所供給光和熱的強度是煤炭所無法達到的,水將是未來的煤炭?!边@是一百多年前的科幻小說《神秘島》中的一個預言。
7日,2015年兩院院士出爐,南京大學鄒志剛被評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鄒志剛教授長期從事光催化材料研究,利用太陽可見光將水分解為氫和氧,致力于讓這個預言走進現實,而他在小時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記者。
鄒志剛回憶,小時候曾把記者作為理想職業,可是上大學時,卻因為父母相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條,被要求學習“靠技術吃飯”的理工科,自己大學時期還迷戀過詩歌文學,因此直到今天他的生活中還散發著絲絲的文藝氣息。
十多年前,鄒志剛放棄日本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回國,在南京大學建立起環境材料和再生資源研究中心。當時,可再生能源研究在國內尚屬新領域,鄒志剛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做起,不斷產出重量級的科研成果。2014年,他的成果《可見光響應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與環境中的應用基礎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預計到第二期973項目結題時,我們的光催化水解制氫轉化率將達到8%,接近美國能源部制定的10%商業化利用目標,中國人有望率先實現人類百年前的夢想?!编u志剛說。
對于氫能源生產出來之后怎么辦?鄒志剛透露,下一步也將進行燃料電池等方面技術的應用開發,最終達到低成本、高效率且環境友好地產生和利用氫能源。
除了利用光催化材料提升太陽能轉換率的研究,鄒志剛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光催化還原CO2研究,并率先實現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將CO2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烷等碳氫化合物。
鄒志剛的業余愛好很少,他家里只有一臺10多年前購買的小電視,好多年前出故障后就沒有修理。
由于工作太忙,每天處理完事務已經深夜,所以就不再看電視。繁忙之余,鄒志剛會抽空讀讀書,看看小說。他的書桌上最近放著《2014年中國年度微型小說》、《我是落花生的女兒》等多本文學作品。
談到對自己的人生展望,鄒志剛只想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繼續深入光催化材料研究,把教師職務做好,把學生培養好。
鄒志剛鼓勵學生從興趣出發,自主選擇學科前沿問題。他說:“你們跟著我的課題做研究,肯定超越不了我,只有找到了新的可能有突破的研究方向,你們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