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蘆山4月12日電 題:蘆山地震三周年:入藏門戶煥新彩 續漢藏千年“茶緣”
中新社記者 胡敏
赤裸半身的背夫,整裝待發的馱隊,泛黃的老照片掛在進入中國藏茶村的道路內側,如時光穿梭,回到百年前的茶馬古道。如今,在這條千年道路的起點四川雅安,“4·20”蘆山地震三年后,隨著災后重建項目中國藏茶村的落成,讓雅安這扇入藏門戶煥發新彩,延續著漢藏千年的“茶緣”。
中國藏茶村坐落于雅安市雨城區多營鎮,依山而建,茶田縱橫密布,其下方正是川藏公路。多營鎮是當年茶馬古道由川入藏方向的首個背夫集散點,有著“千年茶馬第一鎮”的稱號。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是藏族同胞對藏茶的評價。早在唐宋時期,四川雅安出產的茶葉就源源不斷地運往西藏,形成初具規模的“南路邊茶”。雅安市雨城區是“南路邊茶”主產區,占整個中國藏區茶葉總銷量的80%以上,每年為國家戰略儲備成品茶1500噸、原料茶3250噸。
“蘆山地震發生之后,茶園的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當時藏茶的銷路幾乎中斷了”,雅安市雨城區農業局產業發展科副科長李霄是一名援藏干部,地震發生之后他回到了雅安,這三年他見證了藏茶的發展。
三年來,雅安市雨城區新增種茶面積近3萬畝,許多受損的茶園排灌砌石、重修便道。藏茶也成為雅安市的一張新名片,隨著中國藏茶村的落成,一個突出藏茶文化和茶馬古道文化的旅游產業園區矗立在川藏公路旁。
“中國藏茶村是把藏茶最精華的東西展示出來,由此作為切入點拉動藏茶產業的發展”,自2014年藏茶村開建以來,雅安市雨城區文旅體新廣局副局長徐勇幾乎每天都會到建設現場,在他看來雅安如今是在重新認識藏茶這張名片。
藏茶歷史悠久、技藝嚴格考究,是漢藏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這筆財富已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藏茶是各種制茶中最為耗時、最為復雜的流程茶類,一般要經過和茶、順茶、調茶、團茶等五大工序和三十二道工藝”,甘玉祥是藏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于1992年創辦的友誼茶廠就坐落于中國藏茶村腳下。
走進甘玉祥的茶廠,撲鼻而來的是一陣陣濃郁的茶香。制茶室里,依然擺放著木制工具,蒸茶、舂包沿用原始的程序。陳茶室則放置著各個年份的藏茶。
如果說中國藏茶村是多功能的載體,甘玉祥的茶廠則是藏茶的傳習所。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甘玉祥的茶廠還開展藏茶教學,并組織專家學者,深入探討藏茶創新。
“我們也在嘗試‘藏茶漢飲’,改進原料選取和生產工藝,將藏茶的煮茶飲取改為沖泡飲取,使其適合藏漢人民的共同需求。”甘玉祥說,只有傳承中發展,藏茶才能走得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