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5月8日電 (劉相琳)8日,重慶市舉行首屆大學生創業成果展洽交流會。記者在現場發現,與大學生的熱切期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展洽會現場81個創業項目僅3個最終簽訂了合作協議,大部分大學生并沒有挖到創業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據活動主辦方介紹,此次展洽交流會共有重慶24所高校的81個大學生創業項目參加,3000余人到現場觀摩。展洽交流會現場分為創業成果展示區和創新創意產品展示區兩大主題區,還專設了市級部門咨詢區、金融機構和企業對接洽談區,為創業大學生提供政策指導和金融服務,并為相關企業、機構與大學生創業項目搭建合作平臺。
記者注意到,現場大多數項目看的人多,談合作的少。長江師范學院創業團隊設計的自動澆水器,根據土壤濕度控制澆水的自動裝置,能防止因各種原因導致植物缺水死亡。設計者大四學生劉波告訴記者,雖然該項目設計研究了近兩年,但由于無人投資,沒有市場化,因此產品方面還是空白。記者在展洽會現場發現,和劉波一樣,很多大學生創業項目都存在類似問題。
在場不少風投公司表示會慎重考慮投資大學生創業成果項目。“他們的創意很多,但大多還停留在想法而非產品,距離產業化還有較長過程。此外,很多產品只有社會效益沒經濟效益,并不適合單獨投資。”重慶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李光華認為,作為一個企業,從制造到營銷整個產業鏈都需打磨,大學生創業團隊把控能力低風險大。
記者發現,在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對接洽談區,為大學生創業免費提供服務的展臺前冷冷清清,工作人員熱情地向過往的人散發宣傳材料,而前來咨詢的人卻寥寥無幾。半天時間里,展洽會現場僅有一所高校與銀行,及3個創業項目與相關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
“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面臨無資金、無經驗、無搏擊商海眼光和能力的困境,如果自身能力不足,對創業的期望值又過高,很容易失敗。”重慶江北現代服務業創業孵化基地主任汪紅泉在展會現場轉了一圈后告訴記者,前來咨詢入駐孵化基地的項目很少,他不得不主動出擊,尋找合適的項目。在他看來,不少項目設計不接地氣,真正有市場前景,形成產業可能性的項目不多,因此暫無合作計劃,對于一些很有前途的項目,他也會與大學生保持溝通。
在場參觀的安徽省教育廳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鮑勇認為,現在很多學生都有創業意識也有行動,但目前僅僅是個開始,受資金、政策等因素影響大部分創業項目沒有成功推向市場。大學生創業宜選擇高效率項目,特別要注意與產業進行嫁接,選擇既有市場需求又符合自己實際的創業項目,這是大學生創業者必須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