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7年,公辦普通高校學費標準的新一輪“漲價沖動”再次到來。今年9月,在江蘇、貴州、寧夏邁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將是三地學費標準調整后的首批承受者。相比去年,寧夏是學費漲幅最高的,其文史、理科、醫學等各類專業的漲幅均超過50%。(《中國青年報》8月18日)
其實,早在去年就有6個省(區、市)完成了高校學費標準的調整工作。但今年輿論對高校學費上漲尤為關注,批評之聲不絕于耳,有的明顯失去理性。筆者不禁要問,房價可以持續上漲,水費、電費、燃氣費,林林總總的費用都可以上漲,為什么高校的學費就漲不得?
漲價問題歷來敏感。正因如此,一些關系國計民生領域的漲價一直被國家嚴格控制。高校的學費也在嚴控之列。從2001年起,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每年都要對高校學費念一次“緊箍咒”,年年為此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高校的學費和住宿費標準穩定在2000年的水平,不得任意提高。2007年5月,國務院更是要求今后5年各級各類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標準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關標準。這意味著高校至少已12年沒有能調整學費。
過去的十幾年,中國的經濟一直維持在高位發展,老百姓的實際收入也在上漲,要求高校學費原地踏步顯然有失公允。我國現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屬于成本核算教育,不在義務教育之列。高校可以依據自身的狀況,適當上漲學費。
此次高校學費上漲被部分媒體過度解讀。某些媒體在報道時,故作驚人之語,什么“漲聲一片”,“漲幅超過50%”,光看標題,的確嚇人。但是,實際情況并沒那么可怕。以14年未漲高校學費的寧夏為例,文史類學費標準從每人每學年2600元提高到4000元;理工農學類從2800元上漲至4400元,醫學類專業從3000元調整為5300元,漲幅雖然都超過50%,絕對數并不算高。
高校學費上調,獎助學金也跟著水漲船高。以率先宣布高校學費調價的江蘇為例,農林、藝術類的學費維持原狀,另有6類本科專業的平均漲幅為16.61%。江蘇省教育廳要求,必須將增收的學費按規定比例,全部用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繼續做好勤工助學、特困補助和“綠色通道”等幫扶工作。在2014年經費預算中,省財政安排的高校學生資助經費為11.84億元,比去年增長23%,并在秋季新學期開學之前將資助經費全部下撥到各高校。
綜上所述,高校學費上調并非洪水猛獸,媒體也不必談漲價就色變。比較而言,高校今年多收的這筆錢應該怎么花,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真正用在了教育教學上,才是公眾更應該關心的問題。(張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