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錢江晚報推出“這個夏天,我與家人聊一聊”學生暑期實踐活動。
聊了一夏,我們在少年們的投稿中,看到了一場場過去與現在的對話,里面有家人曾經的辛勞與努力,掙扎與溫暖,以及那些年在時代風云變幻下被裹挾的甘苦。
參加過本報新少年作文大賽的學生也來了,用獨特的視角和個性的文字,把他們和他們家人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在我們陸續刊載的“聊天記錄”里,有感動,有溫暖,有對比,有思考,評獎結果近期會在本報教育微信“升學寶”上揭曉。
當然,我們鼓勵大家聊一聊,也想從中探尋當下青少年和家人的關系。所以,也有部分同學領走了暑期實踐的另一項任務——調查分析員。答案,就在他們遞交的調查報告里。
杭州文瀾中學沈簫童、施條律“二人組”的調查報告有數據有分析,他們發現各個年齡段受訪者都把“飯桌”作為聊天的最佳載體;初高中學生覺得家人不夠了解他,應該和青春期的叛逆有關;小學到高中,父母與孩子的話題主要集中在“學習”,而到了大學90%的受訪者把話題轉移到“家長里短”上……
今天刊登的這份調查報告,是由杭州外國語學院大二學生李燁獨立完成的。
暑假回到家,團聚的激動和喜悅瞬間彌漫。可是這份喜悅往往難以持久,沒幾天,不耐煩、抱怨、牢騷甚至爭吵逐漸升級,她困惑:為何父母頭兩天待你像寶,后兩天恨不得把你趕跑?她把調查對象指向和她一樣的大學生們。
調查的結果,比她的預期樂觀得多,可她又緊追進行了一次回訪,答案竟不一樣了,這背后又有怎樣的隱憂?
這正是我們發起這項暑期實踐活動的初衷——探尋家人的“自我”,也能不斷拷問自己的“自我”。
現在,活動要結束了,但希望,你們的聊天不要停。
調查的A面——
過半受訪者表示與家人相處愉悅
近7成受訪者在校期間每周會與家人聯系
這些孩子暑假回到家,與家人的溝通情況是怎樣的?
有52%的人選擇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一直很愉快,27%的人坦言頭幾天會更為融洽,其余表示一般。
一天中,與父母溝通聊天的時間一般多久?33%的受訪者表示聊天時間不會少于1小時,另外的57%在半小時以內,剩下的10%則表示沒幾句話可聊。
在這過程中,有83%的人選擇了輕松坦然或期待,只有17%的人有緊張、無所謂或不耐煩的情緒。
同時,還有73%的同學樂于與父母一起看電影,43%的同學愿意分擔家務。
而若把時間往前撥,大學生們在校期間,21%的受訪者依然每天會和父母聯系,還有66%的人每周至少與父母聯系一次。這其中的主動性上,孩子主動的占25%,認為雙方都差不多的占56%,剩下19%則是父母主動。
這些數據的指向,似乎比我們的預期樂觀,當代大學生和家人的溝通還算順暢。大多數受訪者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不認為自己與家人存在交流困境。
調查的B面——
7成受訪者不知道父母的結婚紀念日
4成受訪者不愿意父母看到自己的朋友圈
可當我們再去細看聊天內容,近80%的受訪者表示話題以瑣碎家常為主。其他點擊率高的話題還有:學習、就業、感情,以及對未來的打算。
顯然,話題的落點更多還是在年輕人自己身上,爸媽關注他們的當下,操心他們的未來,但父母的過往,卻很少提及。
調查中,有幾個問題考驗孩子對父母的了解程度——
100人中,73人不知道父母的結婚紀念日,還有56人不知道父母當年是如何相識的,57人不知道媽媽會在哪里理發,甚至還有8人,不知道父母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幾。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關于“你的朋友圈是否會屏蔽父母?”13%的受訪者坦白已經這么干了,另有29%的受訪者表示“不會刻意屏蔽,但不希望他們看到”,可見,當代大學生和父母的日常交流,還是有許多“保留”。
二次回訪——
數據的背后,有沒有一些暗藏的隱憂,或是一些連孩子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缺失?
基于這樣的自問,在首輪調查問卷回收后的10天,我們又對部分受訪者進行了回訪。
陪父母看場電影的愿望
很多到現在還沒完成
回訪的20個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認為自己和家人的關系融洽,且在“愿不愿意陪父母看電影”、“愿不愿意陪家人逛街”、“愿不愿意和家人買菜、做飯或是分擔其他家務”等問題后面,勾了“是”。
回訪的問題,則把“愿不愿意”,改成了“有沒有”。當時,暑假已過去大半。
答案就有些落寞了。比如關于第一個看電影的問題,20人全部搖了頭。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上一次與家人一起看電影的記憶徹底斷片,只有一位男生回憶起是“高中時期”,因為“媽媽生日”,但片名早就記不起來了。另一位女生說,暑假里連追5部電影,但都是和小伙伴去看的。
至于其他幾項,他們的解釋是“還沒顧上”:平時工作學習壓力大,假期就該徹底放松,補補覺很正常;同學許久不見,要聯絡感情、維護人際關系,參加聚會很必要。
但是就在這些“正常做”“必須做”的清單中,陪家人這項往往被拋之腦后。
八成孩子想對爸媽說“我愛你”
但終究還是說不出口
還有一個問題的答案,讓我想起暑期檔電影《后會無期》里的一句臺詞:喜歡就會放肆,但愛是克制。
這個問題是:有沒有一些話,是你想對父母說,卻沒有說出口的?對此,近八成的受訪者想對爸爸媽媽說一句“我愛你”,卻終究還是“愛你在心口難開”。
另一個反差很大的問題:是否對朋友、同學很友好,面對家人時卻容易煩躁不耐煩?
高達88%的人選擇了“有時會這樣”甚至“經常這樣”。
如此看來,當下青少年對家人的愛才是放肆的,他們習慣了家人為其擋風遮雨,給予溫暖和安全,篤定地認為父母永遠不會離開和放棄。所以很少去說話,去溝通,體貼他們、討好他們。
這雖然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現實存在,又是否想過,這種放肆,或許也會傷害最愛自己的人?
在本次調查中,類似的“放肆”還體現在:“與家人的溝通出現問題時你會選擇怎么做?”
有3成同學的選擇應了那首流行的英文歌“let it go(讓它去吧)”;我在調查的最后寫著:“當你做完這份問卷,是否有和家人聊一聊的沖動,歡迎把你和你家人的故事和我們分享。”
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有”,但最終還是沒有收到一份成形的“聊天記錄”。
本報通訊員 李燁 本報記者 徐潔 整理
收集有效問卷100份,男女生比例4:6。其中以大二、大三的同學居多,占到八成。
在調查對象上的傾斜是有原因的。大一新生,即將面臨或許是人生第一次遠行,對家和家人都會特別依戀。大四學生,正承受著就業、升學的壓力,更多關注對未來的運籌。相比他們,大二、大三的同學在相對平穩的狀態下,或許能反映出更為真實的內心。
這100人中,53人是獨生子女,其余不是。59人在本省上大學,離家不算太遠,41人在外省上大學。其中43%的人每學期才回一次家,有40%的人每月或每逢節假日回家,剩下7%的人每周回家。(本報記者 徐潔/文 梁津銘/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