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一些名校到島外辦分校的事還沒影子,房地產商已經在蠢蠢欲動。
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縮小學校間的差距,讓更多孩子接受優質教育,是破解“拼房”的唯一出路。
近日有消息稱,廈門一中、雙十中學、科技中學和廈門實驗小學要到島外辦分校。盡管大多學校都還處于“談判”階段,但這些學校都是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泄了密,最后淪為房地產商的炒作工具(11月21日《廈門日報》)。
為了讓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現代“孟母”們紛紛將目光瞄準那些教學質量好的學校。近年來,本著島內外一體化的目標,廈門已有好幾所名校將觸角伸到了島外。將優質教育資源向島外延伸和輻射,往大了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往咱老百姓尤其是島外人的角度講,或許咱以后不用再為了孩子讀個好學校而拼死擠進島內了——說到底,拼進島內,最難拼的除了交通,就是房價!
然而,這高興勁可能有點太早。這邊島外名校還沒影子,那邊房地產商已經在摩拳擦掌蠢蠢欲動了,只怕等到名校落成敞開大門迎接新生之際,周邊的房價早已攀升得與島內相差無幾了。
房地產商“傍上”名校這種現象由來已久。“教育地產”為何屢屢成為一張王牌,成為房企逆市突圍的“殺手锏”?什么時候,名校才不再是房地產的風向標?
從“遞條子”、“送票子”到“拼房子”,一套同面積的房子,就因其依附的學校不同,其背后的附加值可能就相差十萬八千里。這說明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稀缺的并非房子本身,而是教育資源相對于龐大人口的稀缺,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承認,喊了多少年的教育資源分配失衡問題,到今天依然沒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不公平,在出生那一刻就已存在了。
從“我奮斗了多少年,今天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到“我父母花了多少錢,才能和你當同桌”,“拼爹、拼房”的現實發人深省。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優化學校布局,縮小學校間的差距,讓更多的房子都成為名校學區房,讓更多孩子都能接受優質教育,這是破解“拼房”的唯一出路,也是未來不斷實踐摸索之方向。
可喜的是,今年9月,國家出臺《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這一步,我們廈門走在了前面——2008年起,廈門就已開始啟動優秀教師校際交流,至今縣(區)范圍內校長、教師交流已趨制度化、常態化。未來,已悄然改變;我們,正翹首期盼。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