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拉宇宙演化巡天項目中得到的一張彩色星系圖像。該項目對錢德拉空間X射線望遠鏡發現的209個早期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進行研究,確認活動稍平靜的AGN大量出現在宇宙中的時間相比那些劇烈的AGN稍晚一些。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9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超大質量黑洞擁有數百萬乃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的物質,它們隱藏在星系的核心。比如我們的銀河系,其核心存在一個大約相當于400萬倍太陽質量的巨型黑洞。很據理論,圍繞這一黑洞是一圈塵埃與氣體物質帶——當物質向著黑洞墜落(專業術語叫做“吸積”),此時這一物質盤的內側將會被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的高溫。這一吸積加熱過程驅動著某些劇烈現象,如高速粒子的偶極噴流。像這樣在星系內部,有著活躍吸積作用的巨型黑洞被稱作“活動星系核”(AGN)。
從宇宙時間尺度上考察AGN的演化可以讓我們一睹其在星系形成與協同演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如近期科學家們已經找到證據,證明那些相比最活躍的案例擁有更加溫和亮度與吸積率的AGN在宇宙歷史中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但關于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及其意義則仍然存在爭議。美國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CfA )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近日發表一篇文章,報告了他們首次在X射線波段對宇宙中AGN進行大范圍觀測的結果,此項研究針對的宇宙年齡僅25億年,而他們的樣本庫中最遙遠的AGN目標對應的宇宙年齡則更是僅有大約12億年。
研究組對使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空間天文臺探測到的209個AGN進行了研究。他們注意到相對光學波段,在X射線波段進行的觀測受到黑洞所在星系的信號干擾狀況稍好一些。他們的研究結果確認了那些擁有更溫和亮度與吸積率的AGN在宇宙歷史中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的結論,他們還發現這樣的AGN代表了擁有大量氣體與塵埃吸積過程的星系核并確認那些被遮擋以及未被遮擋暴露在外的AGN擁有相似的演化過程。(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