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津冀協同發展 縮小差距是關鍵
■本報記者 王珊
中央政治局會議4月30日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業內專家看來,這無疑釋放了一個信號:即京津冀一體化不再是過去多年以來的“說一說”“議一議”,而是有了頂層設計理念。
此次《綱要》的出臺,給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指出,京津冀一體化是個長期戰略,不能過分期待短期成果。“要研究透徹,不能太著急。”
疏解“非首都功能”
北京究竟能承載多少人口呢?有專家建議,到2020年,北京的常住人口最好不要超過2300萬。
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這是《綱要》的核心功能,也被認為是疏解北京人口的重要舉措。
“非首都功能”,即隨著人口增加以及在長期追求“大而全”理念的影響下,除了承擔政治、國際交往、文化教育以及部分科技創新四大功能之外,北京承載著太多其他功能,如經濟中心、工業中心、交通中心、旅游中心……
此次提出對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在專家看來無疑是一劑對癥藥,對于優化北京的產業結構有著重要作用?!坝行颉眱勺质艿搅岁愐年P注,即要遵循客觀規律,包括人口流動和遷徙規律,產業轉移和大城市發展規律。
“以產業控制人口的方式是目前的首要調整方式,問題是在北京擁有絕對優勢公共資源的前提下,產業和機構有可能疏解出去,但人卻不愿意走。”陳耀說,如果在此過程中強化行政作用,勢必帶來混亂。例如,2008年奧運前期,首鋼集團北京在職員工有8.9萬人。按照搬遷計劃,他們大部分人須隨工廠搬至曹妃甸,但結果大部分人卻選擇留在北京。
另有一點仍尚須明確?!笆杞夤δ懿⒉皇钦f不發展。以工業制造業為例,北京也需要保留一部分。”陳耀說,界定北京非首都功能,是要突出主體功能,而并非是“一刀切”的不發展。
應縮小兩端差距
國際上對經濟體定義的標準之一是:從最高產出的核心區到該經濟體的邊緣區,總體差異不應高出兩倍。而一組數據顯示,當前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產出是1.73萬元,天津是1.2萬元,而河北只有1500元。
“京津與河北相差已不是兩倍,而是相差6~7倍?!敝锌圃嚎沙掷m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說,差距的彌合將是非常艱巨的戰略任務。
“大城市與周邊地區關系能否處理好,對于協同一體化至關重要?!标愐f,如果只關注中心發展,對外圍地區不去重視,一體化很難實現。
據財政部測算,京津冀一體化未來6年需要投入42萬億元。根據《綱要》,這些錢將用在支持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三大領域。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交通和環保是需要“先行”的兩個領域?!皼]有交通一體化,沒有環保一體化,就沒有京津冀一體化?!?/p>
陳耀也認同這一觀點,但他指出,必須避免出現一個狀況,即交通方便后是否會出現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把優勢資源更加集聚過去。陳耀認為,此次政府投資應集中關注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以及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皡f同發展要抓好縮小兩端的差距,這一點在中長期任務中要得到體現?!?/p>
做好探索示范作用
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城市群的典型代表,其協調發展機制被視為我國城市群發展道路的一種探索。“我們希望通過京津冀一體化,為其他城市群的發展提供可復制的經驗?!标愐f。
為此,有一點必須明確,即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是把原來北京和天津不要的、發展落后的企業接走,而是要破除“一畝三分地”思維,在頂層設計的統一安排下,做好空間布局、城鄉協調、產業分工的合作大文章,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區域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必須認真調整京津冀地區50萬人口以上城市功能定位,認真考慮把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中的有關機構、大型企業、商品市場、名校、名醫院等,合理稀釋到較遠地區?!迸N脑f,要認真嘗試既從低端向高端的城市集聚、也要認真嘗試從高端向低端流動的“逆城市化”分散。
此外,增量調整也需要在考慮之中?!耙眯略龅漠a業去引導一部分產業和人口向外圍轉移,通過周邊地區公共設施和服務資源的建設吸引部分人口聚集?!标愐f。
牛文元希望將京津冀地區打造成一個世界創新高地。“首先要建設的就是世界實驗室基地和智能孵化基地?!迸N脑f,如果每年能有一個新的產業轉化出來,其創造的價值將是既有產業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