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關乎未來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
農業文化遺產可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理解。廣義上是指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以物質和(或)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各種技術與知識集成。狹義上是指歷史時期創造并演化至今,人與自然協調包括技術與知識體系在內的農業生產系統,或可稱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指聯合國糧農組織推進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農業部推進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糧農組織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定義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農業部對于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定義是,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至今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標準與特點
顯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由農業生產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文化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
糧農組織關于GIAHS的標準包括五方面:提供保障當地居民食物安全、生計安全和社會福祉的物質基礎;具有遺傳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與景觀生態價值;蘊含生物資源利用、農業生產、水土資源管理、景觀保持等方面的本土知識和適應性技術;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在社會組織、精神、宗教信仰和藝術等方面具有文化傳承的價值;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演進的生態智慧與景觀美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自然與文化遺產的遴選不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遴選時要求滿足上述五方面的標準。
農業文化遺產的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1. 活態性。農業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至今仍具較強生產與生態功能,是農民生計保障和鄉村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傳統農業技術與鄉村文化傳承的載體。2. 動態性。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以及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生存與發展需要,農業文化遺產表現出系統穩定基礎上的結構與功能的調整。3. 適應性。隨著自然條件的變化,農業文化遺產表現出系統穩定基礎上的協同進化,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智慧。4. 復合性。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傳統農業知識和技術,還包括那些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以及獨特的農業生物資源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體現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文化景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重特征。5. 戰略性。農業文化遺產對于應對全球化和全球變化、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貧困等人類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6. 多功能性。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食物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7. 可持續性。農業文化遺產通過內部要素間的相互作用與互利共生機制,表現出生態、經濟與社會子系統的可持續。8. 瀕危性。由于政策、技術、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性的原因,造成了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不可逆變化,面臨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傳統農業技術和知識喪失以及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風險。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途徑與誤區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是在做好“兩個保護”(農業生態保護與農業文化保護)的前提下,探索生態脆弱、經濟落后、文化底蘊豐厚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地區發展和遺產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支持。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是“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的思路,其保護與發展途徑包括:建立以生態與文化補償為核心的政策激勵機制和政府、科技、企業、社區、公眾“五位一體”的多方參與機制;以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與生態景觀為核心的農業生態保護,以傳統民俗、傳統村落、傳統技術為核心的農業文化保護;以“三產融合”為特征的農業產業發展,以生物資源為基礎的生物產業發展,以文化創意、科普教育、休閑體驗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發展。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避免以下三個誤區:
一是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農業發展對立起來。“傳統”并不意味著“落后”,農業文化遺產是傳統農業的精華所在,將其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則是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對于農業文化遺產而言,內涵的保護遠大于形式的保護。
二是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對立起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傳統農業系統在新的條件下的自我維持和自我發展,并在這種發展過程中為遺產地居民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并在此基礎上促進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是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對立起來。保護不是保存,發展不是開發。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發展是積極的保護。既反對缺乏規劃與控制的“破壞性開發”,也反對僵化不變的“冷凍式保存”。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的目標是:開展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的“平臺”,展示傳統農業輝煌成就的“窗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生物與文化“基因庫”;生態文化型農產品的生產基地;農業生態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通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利用與傳承,讓農民愿意經營農業,并通過多種經營活動而有更快發展;讓傳統農業得以傳承,并通過傳承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讓農民從“自卑”到“自覺”“自信”,最終走向“自珍”和“自豪”。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