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4》發布 專家稱“十二五”關鍵指標完成背后仍存諸多隱憂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今日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10項關鍵指標中,有5項已經提前完成規劃目標。專家表示,在指標完成背后,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仍然存在諸多隱憂。
《報告》被納入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用于監測“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這一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提出目標的實現進度。《報告》顯示,“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關鍵指標進展良好,“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擁有量”“研發人力投入”“全國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等5項指標已提前完成規劃目標。
而“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3.1%,距離2015年底“十二五”規劃末期實現55%的目標,尚差1.9個百分點。對此,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武夷山指出,“科技進步貢獻率”指的是扣除了投資和勞動力對GDP的貢獻后,其余所有要素對GDP的貢獻。現在的測算是基于2013年的數據,因此,大約要到2017年,測算2015年“科技進步貢獻率”所需的數據才能完備。目前估計,2015年實現55%的目標還是有可能的。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俠則指出,1.9%的差距反映出了大問題。“這說明,當下的科技發展沒有實現對社會發展刺激的預期目標。”
《報告》同時發布了“國家創新指數”,世界40個主要國家中,中國國家創新指數得分為68.4,位列第19位,與規劃目標還有1位的差距。《報告》共設置5個一級指標和30個二級指標。在創新資源、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創新環境等5項一級指標中,中國除知識創造指標排名下降1位外,其他4項一級指標排名均有提升。
在專家們看來,我們在看到總體指標進步的同時,也一定要看到企業創新仍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短板之一。例如,一級指標之一的“企業創新”從2005年的世界第17位躍居2013年的第13位。但是,武夷山看到,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約為0.8%;而國外企業一般為3%到5%,有些高技術企業甚至超過了10%。“特別是某些大型國企,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不足,如果通過壟斷市場就能輕松盈利,誰愿意去從事高風險的創新活動呢?”武夷山指出。
李俠則認為,中國企業創新遠遠沒有發揮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原因在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仍然不到位,山寨或者剽竊成為常用手段。“花錢卻得不到知識產權保護,這個成本就得不到合理的補償。”
《報告》還顯示,高技術產業出口占制造業出口的比重達到26.3%,居世界第2位。根據世界通用的統計規則,出口高技術產品不僅包含本國自主研發的高技術產品,還包含在本國加工組裝的高技術產品。“包括蘋果手機等在內的中國代工產品出口給世界其他國家,也被統計在該指標內。”武夷山解釋,“因此,這一指標高不等于我國自主研發高技術產品的能力就強。”
對于超額完成557億元的“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李俠認為,這是中國的技術市場進一步放開的結果,意味著前期被滯留和壓抑的能力、技術的釋放。“而如何進一步維系技術市場成交額的提升,則需要創新提供新的可交易的東西。”李俠同時表示了擔憂。
此外,“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也已達到4.9件,遠高于目標3.3件。專家建議,在專利處于量的擴張時,應逐步提升專利質量,最終提升轉化效益。(記者甘曉、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