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9日電(記者 馬麗)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近期完成了《中國基礎科學國際競爭力藍皮書2015》(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以科研產出為視角,選取湯森路透公司的WoS數據庫為數據源,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對中國基礎科學在基礎競爭力、學科結構競爭力、重要成果競爭力和國際合作競爭力4個方面的年度發展現狀進行評估。《藍皮書》為年度滾動報告,2015年8月首次發布。
《藍皮書》重在揭示中國基礎科學國際競爭力的宏觀輪廓和競爭力特征,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中國研究規模和學術影響力體現出來的基礎競爭力水平。第二部分對比了不同科技發展程度國家學科結構的差異,歸納出中國學科結構的若干特點。第三部分以重要科研成果為分析對象,評估了中國重要成果的國際競爭力。第四部分繪制了國際科研合作的網絡,挖掘中國在國際合作網絡中的貢獻力和地位。
《藍皮書》的研究結論表明,中國基礎科學在最近五年取得了突飛猛進,不僅研究規模有了跨越式發展,學術影響力的發展速度也遠超同類國家。這些進步為中國科學的全面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同時,《藍皮書》也揭示中國基礎科學有以下特點值得關注:
第一,在科研水平發展的特定階段,新興科技國家往往表現出若干共性特征,中國也不例外。正確認識和理解這些發展特征,有助于合理判斷中國基礎科學的競爭力水平;
第二,中國的科研發展模式存在規模增長與質量提升尚不協調的情況。對于新興科技國家而言,學術質量發展滯后可能是必經之路,而且對于產出大國來說,產出規模增長也難以平均地轉化為質量增長,但規模增長將在未來遭遇有限的科技資源的制約,加強學術質量提升應成為我國科研發展的重點關注;
第三,中國的學科結構正在逐步趨于均衡,但與科技強國相比,中國表現出偏態分布的特征。雖然結構均衡并非判斷學科結構合理性的標準,但定量指標揭示出中國等科技新興國家與科技強國學科結構的均衡度存在顯著性差異;
第四,中國的國際合作不斷加強,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大幅增加。此外,從國際合作國家的廣泛程度看,中國多數學科的國際合作范圍相對較為集中;
第五,生命科學與自身研究基礎相比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地位仍需加強。
作為世界科學舞臺上迅速崛起的新興力量,中國已連續多年保持第2大SCI論文國家(僅次于美國)的世界位次。但是,產出大國還不等于科學強國。客觀認識和正確評估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水平,探究中國在世界科學舞臺上的競爭力表現,是提升中國科研競爭力水平的前提。
《藍皮書》研究團隊在對比科技新興國家與科技強國科研競爭力特征差異的基礎上,擴展和豐富了基于科研產出視角下的競爭力內涵,提出了和設計了引領指數、結構均衡指數、卓越指數、合作中心指數等一系列客觀描述中國基礎科學競爭力特征的定量分析指標,發現了影響中國科研競爭力提升的若干瓶頸問題,并結合中國科研環境背景提出了針對性建議和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張曉林研究員擔任《藍皮書》總策劃,報告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課題組、國內重要科研管理部門的決策者和科學家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