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多月前,庫爾班·肉孜買買提承包下村里的一片鹽沼地,養了1200只鵝。
在此之前,新疆和田巴西恰瓦格村的這位維吾爾族農民從未想象過:自己能擁有一個1200平方米的養鵝場。
不過,這一個多月里,庫爾班干得還不錯。每天按點喂養、定時打掃,從不懈怠。小鵝仔們也很爭氣,在他的細心呵護下,長得很快。
庫爾班盤算著等到母鵝下蛋就可以賣鵝蛋,年底還可以把公鵝賣了。“現在就已經接到很多訂單,估算下來,養鵝場一年純收入能有6萬元!”
巴西恰瓦格村村支書艾力·卡馬力說,庫爾班是中科院新疆分院援建的鹽沼地養殖示范基地工程項目的第一個示范戶。“好多村民都在看著他,一旦示范見效,年底就可以在全村推廣。”
中科院牽手新疆和田
巴西恰瓦格村鹽沼地養殖示范基地工程建設投資共20萬元。不過,庫爾班承包下來只花了3.7萬元,其余的費用則是由自治區高技術計劃項目和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計劃)項目承擔的。
2014年8月24日,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到和田地區進行調研,當時,中科院新疆分院和田與地區行署簽署了合作協議,旨在促進該地區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牧民的持續增收,STS計劃項目由此而生。隨后,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們多次赴和田地區鄉村進行實地調研。
和田位于昆侖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部。受自然、歷史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這里的水土資源承載力較低,農牧民人均年收入僅有4542元,所轄7個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
科研人員們在墨玉縣、和田縣、策勒縣的十余個鄉村進行了實地調研。結果發現,農牧民的增收愿望和科技需求都十分強烈。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對位于綠洲不同位置(綠洲內部、綠洲外圍、城鄉接合部等)的鄉村而言,由于其所處的生態環境不同、資源類型各異,對農牧民增收所采取的途徑與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良性循環,實現農牧民的持續增收。”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雷加強說。
在這個思想指導下,STS項目組在集成研發國內外相關實用或創新技術的基礎上,在和田地區探索總結出了6種不同類型的農牧民增收途徑和經營模式,分別為:林果加工型、林下養殖型、復合經營型、設施農業型、循環經濟型和生態產業型。
科研人員進村入戶
今年3月,中科院新疆分院的科研人員林健博住進了庫爾班所在的巴西恰瓦格村。
“我們通過調研分析與現場勘察,結合當地村民養鵝養鴨的傳統,確定了這個鹽沼地養鵝項目,目標是幫助農戶和企業形成良性的對接機制。”林健博說。
此外,村里的核桃種植規模較大,STS項目組以核桃加工產業發展為主攻點,構建了林果加工型農牧民增收的技術途徑。
與巴西恰瓦格村不同,和田墨玉縣薩依巴格鄉克西拉克村的生態環境條件與資源類型狀況,更適合林下養殖型的增收技術途徑。
據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李利副研究員介紹,墨玉縣的核桃林下耕地約有6萬—10萬畝,一直沒有有效利用,非常可惜。為此,他們設計了“林下耕地用于飼草種植”途徑幫助農牧民增收。
在和田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里,和諧新村剛剛建起。在這里的農田里,能看到小孔密集的細長水管,小孔上冒出的水珠緩緩凝聚,滴向作物根部的沙地。
針對和諧新村的狀況,STS項目組構建了設施農業型的農牧民增收技術途徑,以節水滴灌等設施農業為主。“目前這里的1183座溫室大棚已全部完工,水電路都已通達,準備開始大棚生產。”科技園區主任萬世清說。
如今,在和田地區,包括巴西恰瓦格村在內,STS項目已在6個村開展。結合駐村工作,科研及管理人員致力解決項目所在6個村農牧民增收的技術難題,努力促進農牧民增收。
技術支持加市場推廣
科研人員們在幫助南疆老百姓制定技術模式的同時,也開發應用了許多新的技術。
和諧新村是在荒漠上新建的一座村莊。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平的任務是幫助農民在蔬菜大棚內種植蔬菜。
“在純沙地上栽培作物,存在物理、化學、營養、生物性能等方方面面的障礙,例如植物扎根困難,純沙不能為作物提供任何養分,沒有微生物形成動態平衡來控制病害等。”王平說。
為了攻克這些障礙,科研人員研制出一種沙包土、土包肥的造畦整地技術。這種技術既能讓作物扎根,又能保水保肥,避免病蟲害,而且工程造價較低,施工也相對簡單。
和田是林果大縣,每年全區約有100萬噸修剪下來的枝條。科研人員們將這些原本作為廢棄物扔掉的枝條粉碎,再與牲畜糞便混合發酵,做成一種新型肥料。
“木屑本身很難發酵,我們引入了一些先進的菌種,通過不同比例的配比混合,使肥料在一個月內成功發酵。”王平說。
新型肥料的誕生解決了有機肥成本高的問題,深受當地農戶們的喜愛。
為了將這些技術傳遞給農戶,王平經常與當地農技人員交流。“我們的電話和微信24小時為村民開通,如果作物有了病害,他們可以用微信發來圖片,我們立刻就可以診斷。”
除了在技術上給予指導,科研人員們還負責幫助農戶們開拓市場和產品銷售。
“過去,我們只注重前期規劃和技術幫扶,但事實證明只做到這一步效果并不好。農戶們種植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技術幫扶就會半途而廢。要想讓農戶真正致富并可持續下去,幫助他們打開銷售市場至關重要。”林健博說。
和諧新村距離烏魯木齊約1500公里,距離通往中亞的喀什口岸500公里——農戶種植的作物運往喀什口岸銷往中亞更為便捷可行。
“因此,我們平時要多了解中亞需要什么高經濟附加值的作物,之后就指導農戶在大棚里種植這些作物,跟著市場走。”王平說,“此外,我們還積極拓展其他銷售渠道。現在我們還與專業的電商營銷平臺建立了合作,前景會越來越好。”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