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好成果不需要吆喝”
■本報記者 陸琦
“我們現在的成果多嗎?”在日前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發言中的一句反問,吊起了在場院士的胃口。
目前,中國研究人員撰寫的科技論文在數量上僅次于美國。但在劉中民看來,真正拿得出手的、能為國家真正作貢獻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太少了。
華南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對此深有同感。她在學習中央領導同志講話精神座談會上就道出了對現狀的擔憂:“我很清楚,我們現在有很多技術成果沒有轉化出去?!?/p>
在2015年全國高校科技轉化指標的評審中,華南理工大學位列全國高校第一名。身為校長,王迎軍本應自豪。可她并不滿意:“我們學校每年大概產出2000多項專利。但到底有多少轉到企業里變成生產力造福人類,真正發揮它的作用了?”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因此,經濟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然而,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科技對經濟社會的引領支撐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是我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科技不提供實用性成果,光提供論文是不行的?!眲⒅忻裰毖浴?/p>
常聽科研人員說,每年都有不少科研成果產出,但往往是論文一發表就完事了,很多成果就這樣被束之高閣。
在劉中民看來,那些成果壓根都不能用。他更看重的是科技成果的實用性。“現在我們缺的是企業真正需要的成果?!?/p>
“這里頭,我們的指揮棒出了問題——只認論文?!眲⒅忻裾J為,成果轉化需要通過市場,也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包括各種激勵機制。
為什么現在很多科技成果都去了珠三角、長三角?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調研中發現,北京、天津的科技成果大部分都在珠三角、長三角實現產業化。
“這跟地方管理者對科技的重視和支持程度有關系?!毙炜锏险f,“他們的管理比較接近于市場,腦子里有商業管理理念,成果自然都流向那里?!?/p>
“好成果其實不需要吆喝。”劉中民表示,科研人員要自覺關心國家的經濟發展態勢、技術現狀等,主動跟企業結合,站在企業發展更高的位置審視技術瓶頸、設定技術路線,真正研發出能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重大瓶頸問題的戰略性應用技術。
“一位科技工作者對社會作出的貢獻,至少要對得起那份工資?!眲⒅忻裥χf。
王迎軍坦言,讓更多的成果能更快地轉化出去,并不是讓科技工作者名利雙收。
“科技工作者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某一項科研工作當中,甚至一輩子都在做一件事,其實心里想的是要把作出的成果用到社會上,讓我們國家在某方面變得更強,讓我們國家發展得更好?!蓖跤姳硎?,這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心里真正期盼的一件事,盡管做起來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