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臨時總理亞采紐克近日不斷提高對俄羅斯指責的聲調,4月20日,他在復活節祝詞里指責普京“有恢復蘇聯的夢想”,如果成功,將是“本世紀最大的災難”,25日,更指責俄羅斯試圖“引發全球沖突”、“將挑起世界大戰”。
而另一方面,2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指責烏克蘭當局在東烏的“反恐”是“血腥犯罪行為”,同日俄駐聯合國代表丘爾金宣稱,如果烏克蘭繼續武力鎮壓,俄將要求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此前一天,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宣布在俄烏邊境舉行大規模軍演。
歐美在一度沉寂后,也開始加大對俄施壓力度。4月24日,美國國務卿克里指責俄羅斯未采取具體措施幫助緩和東烏緊張局勢,并警告普京和俄羅斯,倘選擇提升戰爭級別的道路,俄羅斯“勢必付出越來越大的代價”;25日,歐盟委員會負責歐盟擴大和睦鄰事務專員史蒂夫.富勒表示,烏克蘭危機“毫無疑問是戰后歐洲所面對的最嚴重危機”,并強調“歐盟將通過政治和經濟途徑支持烏克蘭”,同日,正在亞洲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分別和法、德、意、英等國領導人通話,強調“美國準備對俄采取新制裁措施”;4月26日,G7國家發表聯合聲明,稱已就烏克蘭危機對俄實施新制裁達成一致,而據消息人士稱,制裁最早4月28日就會進行。
那么,東烏克蘭危機何以再度緊張?會真的引發世界大戰么?
事實上,在4月中旬,東烏危機一度出現緩和態勢:4月17日,美、歐、俄、烏四方在日內瓦達成旨在緩解東烏克蘭危機的協議,根據協議,沖突雙方在復活節期間實現?;穑o當局停止“反恐”,并考慮擴大東烏克蘭的自治權,作為交換,親俄分子應退出其自6日起開始占領和控制的東烏克蘭部分城市政府機關,并解除武裝。
但協議達成當天,親俄分子就公然宣稱“并非簽字方”、“不承認協議”,拒絕撤出政府機關和解除武裝;4月19日夜至20日晨,親俄分子控制的烏克蘭城市斯拉維揚斯克附近一座親俄武裝檢查站發生槍擊事件,導致5人死亡,沖突各方幾乎同時抓住此事大做文章,指責對方“犯罪”。4月22日,烏克蘭代總統圖爾奇諾夫宣布,恢復“東烏反恐行動”,結束復活節?;?,至此日內瓦協議徹底成為一紙空文,從誕生到毀滅,僅有短短6天生命。
日內瓦協議之所以破局,關鍵在于協議四方相互缺乏信任基礎,均將協議當作“以拖促變”,為自己戰略展開爭取時間的緩兵之計,而親俄武裝既擔心烏克蘭和西方“秋后算賬”,又擔心俄過河拆橋,更不愿協議條款達成。而協議的破局則讓對立雙方的強硬派不約而同找到強硬下去的理由——妥協是沒有出路的,不是么?
西方、尤其歐洲一直對制裁和繼續向俄施壓態度曖昧,關鍵是惟恐因此付出巨大代價(尤其能源問題),但隨著日內瓦協議破局,俄表現出越來越咄咄逼人的態勢,倘歐美各國繼續這種看上去“軟弱無能、束手無措”的表現,在政治上勢必背負本國選民和反對黨派的巨大壓力,且一旦俄在東部形成氣候,必將對西方構成更大威脅,并迫使后者投入更多資源應對,兩害相權取其輕,從G7聯合聲明,和稍早時歐盟尋找統一替代能源供應渠道的努力可知,倘俄態度越來越強硬,西方將不得不權衡利弊,寧可犧牲一些經濟利益,也要設法表現出自己面對俄方“挑釁”,是“有作為有能力”的。
而俄羅斯同樣無法“降調”:重新入主克里姆林宮后,普京支持率一度大幅下降,政治影響力今非昔比,經濟上也找不到應對危機和外資流失的好辦法,民族主義和“大國夢”幾乎成為唯一法寶,此時退讓等于“自廢武功”,政治后果不堪設想。不僅如此,自“2.22”之后,俄對烏克蘭一切政策的基礎和前提,是不承認基輔當局的合法性,其在東烏、乃至克里米亞的一系列做法,很大程度上意在迫使烏克蘭新政府親俄——或至少不完全親歐,5月25日烏克蘭計劃舉行大選,倘大選結果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非法政權說”將很難繼續自圓其說,可以想見,在5月25日選舉前,俄還將繼續保持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咄咄逼人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