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6日電 據美國媒體26日報道,人們每天都會打哈欠,但研究人員發現,打哈欠這一機制比我們之前所想的要復雜得多。盡管所有的哈欠看上去沒有什么區別,但實際上卻有很多不同的成因,所以打哈欠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研究人員目前正逐漸揭開打哈欠的秘密。打哈欠是最常見、同時也常常令人尷尬的行為之一。研究人員發現,打哈欠這一機制比我們之前所想的要復雜得多,未必是由睡眠不足所致。
打哈欠可以讓我們在感受到壓力的時候使大腦處于警覺狀態。傳染性的哈欠似乎在許多動物種群中進化為一種保護家庭和朋友的方式,它可以使群體中的每個動物都保持警惕狀態。大腦化學物質的變化引發哈欠,通常會持續六秒左右的時間,并成群出現。
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醫療科學中心研究員柯林斯稱:這告訴我們哈欠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哈欠可能有許多種作用。柯林斯已經識別出了大腦內發生的一些化學反應。
人們對哈欠存在許多誤解,長期以來,哈欠都被視為身體對缺氧狀態進行調整的一個過程。長期以來,受到別人傳染自己也打哈欠的行為被錯誤地解釋為同感能力的一種表達。
為了揭示打哈欠的奧秘,科學家將研究建立在早期已經觀察到的現象上。人們在夏天打呵欠的頻率往往更高。在看到別人打哈欠時,大多數人也會不自覺這樣做,但這種傳染效應對嬰兒和自閉癥或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卻沒有那么大。此外,還有一些人在非常令人意外的時刻打哈欠,舉例來說,準備從飛機上跳下的傘兵或者比賽開始前的奧林匹克運動員會打哈欠。
為了探究打哈欠背后的原因,科學家對多組人群和動物做了數十項實驗,動物中包括狒狒和長尾鸚鵡。打哈欠是動物王國最普遍的行為之一,幾乎所有脊椎類動物都會打哈欠。
一個主流的假設是,打哈欠對于維持大腦運轉的最佳溫度起著重要的作用。大腦對溫度過高尤為敏感,理想溫度是攝氏37度,即使溫度變化不足1度,大腦也會出現反應速度減慢和記憶力下降的情況。
研究人員已經識別了大腦中一些引起哈欠的化學變化。德克薩斯大學的柯林斯和其他研究人員發現了兩種引起和阻止哈欠的腦受體。這兩種在腦部信息傳送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腦受體與一種 名為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共同作用。柯林斯稱,多巴胺在早晨的水平最高,這也給為什么人們在睡醒時會打哈欠提供了一個可信的解釋。
柯林斯專門從事上癮行為的研究。他表示,幾項研究顯示,另一些大腦受體也與打哈欠相關,包括對鴉片類受體。柯林斯稱,這也許就能解釋為何海洛因成癮者在試圖戒毒期間會一直打哈欠。
雖然研究顯示,當人們疲勞時,打哈欠次數會增加,但原因仍不明。蓋洛普將此歸因于大腦溫度,大腦溫度在晚上是最高的。普羅文表示,打哈欠可能會引起狀態改變,例如由睡眠狀態變為清醒狀態,不過這其中具體的生理原理仍有待研究。
對打哈欠的研究可以帶來一些實際應用。蓋洛普稱,企業管理人士在召開冗長乏味的會議時,應當注意打哈欠對大腦的降溫作用。他表示,降低辦公室職員打哈欠頻率的一個方法是調低空調穩定,如果房間很冷,打哈欠頻率就會變得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