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8日電 據聯合國網站27日消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4月27日在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九次審議大會發去的書面致辭中表示,盡管國際社會在過去十年間為實現構建“無核武器世界”的目標采取了大膽行動并取得顯著成果,但自2010年以來,相關進展似乎停滯不前;近期一些新的動向更表明,實現“零核目標(nuclear zero)”的全球趨勢正在出現倒退。
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埃利亞松當天代表潘基文秘書長出席大會并宣讀致辭,強調消除核武器仍然是聯合國的首要優先工作事項,因為沒有其他武器擁有肆意摧毀人類世界的潛在危害,并就此敦促與會代表積極努力開展建設性合作,以加強條約有效性,確保其處于人類集體安全的核心位置。
埃利亞松援引潘基文秘書長的致辭指出,在1990年至2010年間,國際社會為實現 “無核武器世界”的目標采取了大膽行動,由此使得核武器部署大幅度減少,有核國家在關閉武器設施并推行更透明核政策方面也取得驕人成績。然而,相關進展在過去五年中似乎停滯不前;尤其令人憂慮的是:近期一些新的動向表明,實現“零核目標(nuclear zero)”的全球趨勢正在出現倒退;各國非但沒有出臺新的核武器削減協議,反而出現了違反現有協議、導致人心不穩的指控。
同時,《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依然尚未生效,《禁止生產裂變材料條約》的談判不見蹤影;相反,我們卻看到更加昂貴的現代化策略,以在未來幾十年加強核武器項目,而非加快核裁軍,這是一個危險的“冷戰思維”的回歸。埃利亞松呼吁相關國家領導人摒棄目光短淺的政治姿態,以人類生存需求為出發點,關注全球大局,讓子孫后世遠離核威脅的陰影。
埃利亞松說,自上次會議以來,核武器所構成的危險依然存在。核擴散也面臨持續的嚴峻挑戰,其中包括朝鮮。然而,伊朗核問題六方達成了重要談判協議,說明類似的挑戰能夠通過外交途徑得到應對。經過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實的最終協議將是核不擴散領域的重要進步,有助于緩解嚴重的地區安全關切,促進核裁軍和防止核武器擴散的行動,并為中東無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的建立提供幫助。
他表示,在2010年的審議大會上,締約國成功通過了一份最后文件,其中包括64點行動計劃,以促進核裁軍、核不擴散及和平利用核能三大支柱性全球行動。本次大會必須為此制訂路線圖,以明確展示該行動計劃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同時加強條約的普遍性及其核心目標,并確保所有締約方全面遵守和履行條約所有規定。他就此呼吁與會各國高級代表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開展包容各方的對話與磋商,同時展現出靈活性,加強與公民社會團體的互動。
美國國務卿克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中國副外長李保東參加了27日的會議并在會上代表本國發言。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英國、美國以及前蘇聯等59個國家于1968年7月1日分別在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簽署的一項國際條約,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該條約共有11條規定,主要內容是:核武器國家不得向任何無核武器國家直接或間接轉讓核武器或核爆炸裝置,不幫助無核武器國家制造核武器;無核武器國家保證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謀求獲取核武器;停止核軍備競賽,推動核裁軍;把用于和平目的的核設施置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術合作。
根據規定,該條約有效期為25年,其間每5年舉行一次會議,以審議條約的執行情況。1995年,在聯合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審議和延長大會上,締約國以協商一致的方式決定無限期延長該條約。